【文化遗产】鳌江五板桥梅家门台: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

余慈姚江 2024-11-04 14:52:54

《五板桥梅家门台简介》

文 / 图:梅庆胜

在鳌江镇陡门头的附近,静静坐落着一个承载着漫长历史岁月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朴村落 —— 五板桥村。据传,这个村落曾有一个旧称叫做 “白垟村”。在往昔的时光里,村里有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那是在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 1768 年)建成的,由五块坚实的石板精心铺就而成。这座独特的桥梁,就像是一个历史的坐标,赋予了这个村落一个崭新的名字 ——“五板桥”,从此,这个名字便伴随着岁月的流转,成为了村名,被人们口口相传,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梅姓,在五板桥村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大族。回溯到咸丰年间(1851 - 1861),梅氏一族的先人们从瑞安(如今的文成)玉壶出发,怀着对新家园的憧憬与希望,迁徙来到了此地。经过数代人的不辞辛劳地耕耘以及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劳,逐渐积累起了丰厚的财富。家族的人丁也如同春天的花朵一般,日益兴旺繁荣起来。梅氏家族的后裔们,如同繁星散布在天空一般,不仅遍布了古鳌头的各个地方,还有不少人远渡重洋,侨居海外,比如台湾、新加坡、荷兰等地。在梅氏家族的先辈之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仰的能人志士。其中,有中共鳌江中心支部书记梅康公,他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为了理想和正义而奋斗,成为了家族的骄傲与楷模。还有旅居荷兰的爱国侨领仲微公以及他的儿子旭华公等,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为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民国初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梅家在五板桥村共同建造了三处规模宏大的七间大宅。这些大宅皆位于殿前路古道之旁,曾经是那么的宏伟壮观,彰显着梅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久失修以及拆迁等诸多原因,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宅如今都已毁圮,只留下了一座门台孤独地屹立至今。据珍贵的《梅氏宗谱》记载,梅氏祖上廷亨公在光绪年间(1875 - 1908)迁居到了五板桥这个地方,他育有四子一女,为家族的延续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根据族人的深刻记忆,廷亨公在其喜得千金的那一年,兴建了这座充满故事的大宅。由此推算,这座门台以及老宅始建于民国七年,也就是公元 1918 年。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百年的沧桑岁月,犹如白驹过隙一般转瞬即逝。如今,这座巍峨伫立的门台,就如同一位沉默而又忠诚的见证者,静静地凝视着五板桥梅氏家族的世事变迁。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素有 “瓯闽小上海” 之称的鳌江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

这座门台具有典型的浙南当地清末民初建筑风格,那青砖黛瓦,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鸱吻相对,更是增添了几分古朴庄严的气息。门台面朝西南方向,高度大约达到了五米,宽度则有四米有余。其独特的八字造型,大气而精美,工艺的考究程度令人赞叹不已。屋顶采用双落翼悬山顶的设计,檐口上行施人面瓦当,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壁柱是由青砖精心砌筑而成,底部的砖浮雕花卉图案,栩栩如生,每一朵花卉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时代的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用心良苦。门斗拱和屋脊的雕刻更是精美绝伦,那些细腻的线条、生动的图案,无不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这座门台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了解鳌江地方居民特色以及研究门台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

门台原先两侧曾经嵌有凸显的五言对联,那对联的字迹苍劲有力,充满了文化底蕴。据说在文革期间,这些对联被强行抠下,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如今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但仍依稀可见其字迹:“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这十个字,仿佛是历史的回音,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一座精美的门台,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部无声的史书。它能够表达主人的兴趣与爱好,反映兴建年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展现当时的生活、生产与习俗。它沉淀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梅氏故居门台对于研究平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体现民间传统艺人的技艺,具有极高的研究欣赏价值。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品味那其中蕴含的无尽魅力。它是历史的瑰宝,是文化的传承,是家族的骄傲,也是民族的财富。让我们一起珍惜这座门台,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