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我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全过程
今天坐高铁的时候,看到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场景。
一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妈妈坐在我斜对面。
男孩穿着普普通通的运动服,但是很干净整洁。
上车后,他就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让人觉得是个懂事的孩子。
直到邻座的一家三口来了,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那家的孩子比这个男孩小一两岁,穿着某个大牌的童装,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游戏机。
两个孩子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对方。
我注意到这个男孩偷偷瞄了好几眼那个游戏机,但是很快就低下头继续看他的书。
他妈妈大概察觉到了儿子的心思,低声说:"好好看你的书,那些都是浪费钱的玩意。"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男孩心里的某扇门。
他开始频繁地抬头看那个玩游戏的小孩,眼神里充满了羡慕。
更要命的是,那家的父母开始给孩子剥水果,掏出一盒看起来就很贵的进口零食。
男孩咽了咽口水,怯生生地问他妈妈:"妈,我想喝水。"
他妈妈从包里拿出一个有些旧的普通水杯,男孩接过去喝了一口,但眼神还是忍不住往对面瞟。
这时候那家的妈妈注意到了,还友善地问要不要尝尝零食。
男孩的妈妈立刻说:"不用不用,我们带了面包。"
说着掏出一个面包。
我看到男孩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接过面包后都不敢抬头,更不敢看对面的小朋友了。
他妈妈还在小声说:"省下买零食的钱,多买几本书多好。"
这番话说得没错,但在这个场合说出来,只会让孩子更难堪。
我看到男孩低着头,机械地啃着面包,眼圈有点发红。
这一幕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家境不好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开始学会比较,学会自卑。
他们会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感到难过,会因为家里买不起某些东西而自责。
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一味地强调节俭,而是要让他们保持自信和尊严。
我见过太多家长,总是用"我们家穷"、"买不起"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却不知道这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种下自卑的种子。
物质条件确实重要,但是家长的态度更重要。
如果总是把"穷"挂在嘴边,把节俭当做唯一的美德,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配不上"的心理。
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做法。
他家境也不好,但从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买不起",而是会说"现在不适合买"或者"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种表达方式,既教会了孩子控制欲望,又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穷当作一种限制和枷锁。
那些真正站起来的穷孩子,往往不是因为家里节省了多少钱,而是因为他们保持住了内心的自信和尊严。
列车到站了,那个男孩和妈妈起身离开。
我注意到他走的时候特意绕了个远路,好像害怕再次面对那个玩游戏机的小孩。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在想,如果他妈妈能换个方式,说"等你再大一点,我们一起去挑一个你喜欢的",或者"现在专心看书,以后你想要什么都能靠自己买",会不会让这个下午变得不一样?
让孩子过得节俭不难,难的是在节俭中保持优雅,在普通中保持自信。
毕竟,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一辈子被"穷"束缚,而是让他们有勇气和能力去追求更好的人生。
那些内心富足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懂得,生活的价值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
这个道理,但愿那个男孩将来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