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术:短兮长之所倚,长兮短之所伏

徙竹散人 2020-10-03 07:56:59

《孙子兵法》的主旨是一句话——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这话该怎么品呢?用势。

那个石头就在山上转着,山下的人就都觉得危险,谁都有可能被砸中,而一旦山上的石头落下来,除了被砸中的,其他人就都安心了。

也就是说“不确定性的威慑力要远远大于确定性”,有了“确定性”,对方就可以对症下药,而“不确定”会让对方没有抓手,没有抓手就没有下手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个难就难在处处没有方向,而处处却又都是方向,都行就是都不行,都不行却又是都行。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很不喜欢问题的答案是“随便”、“看着办”,这样的答案一出来就会让人有“失控感”,所以,示人以“不确定”的关键在自己能否先驾驭住这个“不确定”,人未乱之时,却自乱阵脚的事时常发生。

那么,人生规划的大方向应该是“尽量把长处发挥出来,在短处故布疑阵”,而不是自认为是长处就不再修练,却花时间精力去补短处。

短处是人生的黑洞,无论自己花多少时间精力去补,终究会被它吞噬得一干二净,长处不去护持,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光秃。

短处因何而来,我们又为什么会认为那是短处呢?因为我们喜欢用长处去比短处以此来平衡内心的失衡,这是效率最高也是副作用最大的一种平复内心的方式,而这种“比”也只能放到某种局限的条件下才会成立,最终却忽略了那句金玉良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这里发挥一下还有“高有所矮,矮有所高”、“富有所贫,贫有所富”、“帅有所庸,庸有所重”……

有的事情“高富帅”一定做不成,如“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范蠡的敦厚之子反而没有救下二儿子……像这样栽在自己所谓的长处上的例子太多太多,随着时空的变化,优势和劣势是互相转化,没有定法的。

于是,长处要“宝剑入鞘”,不外露,更要不断修练保养好,而短处要像拳击的“刺拳”一样,不停地拿出来“招摇”,更要快速“回收”,使对方误以为自己的短处就是长处,以此来不断探听对方的虚实。

人的长处和短处就像左右手一样,两只手都有用,并不一定要把两只手练成同样的感觉。

那其实也并不是长处和短处,误认为是长短处只是自己没找准位置。

前面说到“集中精力在短处上,短处就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不停吞噬自己的能量”,因为一旦我们认定某些方面是短处,就等于在观念上已经把它放错了位置,或者说方向不对,那就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然而,现在很多情况下却都在强调“补差补缺”,如果真的靠补习就能补出来名堂,那就都去办补习班好了。包括一些公司的内部培训也是,如果他们的“培训产品”全部合格,那就等于批量生产一批“销售机器”出来,人如果真的可以用外力来弥补差异化,那该有多可怕,千篇一律地像商品一样摆在那,这种培训除了最终把人搞得筋疲力尽之外,还能让人记得什么呢——这就是那个黑洞,它会让人真的觉得自己“很忙”、“很充实”,甚至以为自己在“奋斗”。

那都是假的!当自己把精力放在黑洞上的时候,内心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消耗感”,它和自己当下的这个行为是抵触的,更遑论“内驱力”。人在这种状态下会不断“动气”,王阳明所谓“循理是善,动气是恶”,这便是焦虑的种子埋下了。

再回到文初所说的“用势”,回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鲁肃讨论将帅之道的时候曾言“万物皆可为兵”,还真是那么回事,“势”是看不到的,但这个“看不到”却是因为都被看到反而觉得处处都平淡无奇,于是,处处都是突破口,处处要防,却也处处难防。

短处之所以是短处是因为它被保护着,于是,一层玻璃壳罩着就会显得很脆弱,就像学历造假的明星一样,已然很成功,就算没上过大学又如何?有了人设,人设才会崩塌,没有人设,还能崩塌什么?就像于大爷那样抽烟、喝酒、烫头,又有谁会讲他公众场合抽烟影响形象?

所以,人只要接受了自己的短处,自己就不会用特殊的态度对待它,只要自己把所谓“短处”看得很平常,就不会引起别人探究的兴趣,一个不能被用来制衡自己的短处就已经不是自己的短处了,甚至可以以此让别人捉摸不定,原地转化成长处。

而长处则更要留意,万不可时时到处招摇,以防长处的正向优势瞬间变成等量负值,比如大家一起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有人跟着就唱起来,那自己是快活了,别人还要不要听,这个时候自己唱得有多好,别人就有多烦。

老子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又是为什么?

临济祖师有首偈: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吹毛用了急须磨”的剑锋要装在“离相离名人不禀”的剑鞘里,否则风吹日晒的自己就顿了,哪里还是利器。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