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在中国东北部,美国驻兵韩国和日本,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东南部,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并支持蒋介石残余势力多次侵扰东南沿海一带;南部,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愈演愈烈;西南部,1962年我国取得了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但边界局势并未彻底缓和;西部新疆方向和北部,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局势日益紧张。
这样的形势之下,1964年中央决定三线建设,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成为战略大后方,也就是三线地区。三线所在区域为我国的腹地,是天然的屏障,加上这里都在边境线700公里以外,三线建设的要求是“靠山、隐蔽、分散”,完全是为战争做准备。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山川交错,这种地形条件为汉中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隐蔽性,符合三线建设时期对于军事工业布局的安全性和隐蔽性要求。这里水资源充沛,气候条件良好,这些自然资源为精密设备制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到六十年代之前,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并没有过多地给这片土地来了影响,直到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铺开,大批的工厂从外地迁移过来,才带来工业文明的浪潮。
这些从远处而来的工厂里,航空工业012基地的工厂占了一大半。012基地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它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项目,由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负责建设,主要生产军用运输机和空对空导弹等军品。
该基地规模庞大,下属有22个厂区和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于汉中市及其周边县区。基地的建设历经多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至1979年,基地已形成了大型运输机的生产能力,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位于南郑卢家沟有一个废弃的三线厂旧址,这边是隶属于012基地的3317厂(国营江南压铸厂)。该厂始建于1966年6月,当时作为101厂的模具、仓库分厂存在。1969年2月,厂方开始了二期基建工程,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至1972年12月,二期工程竣工验收,标志着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当时的3317厂是个小社会,衣食住行都有人管。厂里为了职工的出行,每天都有班车发往市区。这里虽然远离大都市,交通不算便利,厂子里的各种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福利尚可。幼儿园、中小学校、商店、职工食堂、露天电影院、灯光球场、职工澡堂、招待所、图书馆、医院一应俱全,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大家相互之间也是坦坦荡荡其乐融融,生活还是井井有条的。
清晨,起床的军号声在山沟嘹亮响起,人们在号声中睁开双眼。在清脆悦耳的军号声里,上班的大人们步履匆匆,上学的孩子们嬉嬉闹闹。傍晚,山风送来的山花清香扑鼻,下班的人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厂区的公路上;庭院里的人家早早搬出了凉椅,聚在一起纳凉、谈天,欣赏着如今夜晚再也难得一见的明朗星空。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虽然工人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但也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厂子里有自己的车队和福利科,职工的吃穿用都是从大城市直接拉来的,由于是福利性质的,价格也都很便宜,大家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70年代只有国营工厂才有所谓丰厚的福利,不是所有人都有的,作为一名军工人有着自身的优越感,觉得当军工人有着无比的光荣与自豪,还有对国家能安全发展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进入80年代,风云突变战争阴霾烟消云散,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一派生机,我国从此进入到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新时期,国营江南机械厂更名为国营江南压铸厂,开始向民品转移。在80年代,该厂的压铸件年订货量超过了百万件,显示了其在行业内的强劲实力和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2012年,在市区政府和中航工业的指导下,国营江南压铸总厂与汉中特变电工有限公司合并。此后,它成为汉中特变电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汉中江南压铸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片被岁月侵蚀的工业遗址中,灰色的厂房依旧屹立,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那些曾经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如今已是玻璃破损、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开始出现坍塌的迹象。而那些坚固的水泥楼房,虽然仍能看出它们当年的雄伟与辉煌,但人去楼空,只剩下无尽的苍凉与孤寂。
墙壁上斑驳的标语,字迹已经模糊,但它们仍然坚守在那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信仰与热情。这些标语与现在空荡的厂房、破旧的家属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现在,站在这些三线遗址之中,耳边仿佛还能回荡起当年机器的轰鸣声。但如今,那些声音已被风吹散,只剩下风穿过空荡厂房的呼啸声。当年的风华正茂的工人们如今已老去,而那片曾经喧闹的家属区也已是人去楼空。
在这片废墟中,仍然保留着极具特色的群落型“三线建设工业遗存”。这些遗迹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残骸,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们等待着有识之士来探寻,来解读那段被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