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局势可谓赚足了眼球,连笔者这种不怎么喜欢追时事只等看个结果的人都忍不住不停地刷消息。如今来看,看客们对此事大概有两大感慨,除了战争确实残酷之外,“战斗民族”军队的战斗力或许真的下滑了许多。
首先,从账面实力来看,俄、乌两国军队规模在5:1以上,考虑到后者的武器大多是上世纪留下来的“传家宝”,双方的武器装备水平几乎存在代差,因此总的来说,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一方。然而,除了在最初阶段进展比较顺利外,在最近的两三天中,无论是在基辅还是哈尔科夫,俄军似乎并没有拿出十分具有说服力的表现。
有朋友也说,俄军打得差吗?打得确实不咋地,这不都从莫斯科败退到基辅城下准备投降了。当然了,调侃归调侃,俄国人究竟是后继乏力还是另有打算,结局没出来前咱还说不准,至于为啥人们会有“俄军退步太厉害”的感叹,这倒挺好解释。原因很简单:苏联时代的俄国人实在是太阔了。
咱们看看那会儿苏军是怎么制裁其他国家的。
二战还没开打,西方国家就意识到了苏军的强大,当时仍占据“欧陆第一”席位的法国人在看过苏联1941年劳动节阅兵后不忍感慨:或许如今苏军才是欧洲最强的武装力量。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北约才逐渐意识到,用“强大”来形容苏联是远远不够的,苏军的真实实力早已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必须得用“可怕”来描述。让西方阵营发现这点的,是发生在1968年的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这起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彼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阶层矛盾严重,各方面的问题难以从内部消化,当局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苏联体制”,遂在1968年初组建新政府时大面积清理亲苏派官员,打算为接下来的民主改革铺路。最初,莫斯科方面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持观望态度,对于是否应当干涉,决策层也呈现“两派并立”的局面。然而,在苏斯洛夫等一批实权派大人物的坚持下,苏联最终做出了武装干涉的决定。
跟这次俄乌战争一样,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突出的也是“突然”二字。
1968年6月下旬,华约军队按照原计划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开展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各国部队陆续撤出;与此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同苏联领导人会晤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不用急,这事儿有的谈。甚至在8月份早些时候,捷国还跟其他国家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看上去彼此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事实上,就是在这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苏军悄摸摸地完成了部署,大批克格勃特工也潜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完成了渗透。
1968年8月20日晚10点30分左右,一架民用客机突然出现在布拉格机场上空,以“机械事故”的名义请求紧急迫降。机场方根本没有多想,谁知当飞机落地后,舱门打开的一瞬间,一伙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夺门而出,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机场。仅几分钟后,大批AN-12和AN-22运输机出现在机场上空,它们以每分钟一架的速度降落,很快,苏联空军第24集团军被整体“搬运”到了布拉格。
在苏军抢占机场并控制附近区域的同时,克格勃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此前渗透至捷克斯洛伐克各个角落的特工突然出动,尽最大可能破坏捷国交通枢纽、通讯设施和政府职能部门,逮捕其主要领导人。随后,25个苏军师连同友军部队一齐出动,从四面八方对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了合围。其中,驻民主德国的5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从民主德国出发,迅速向布拉格方向挺进;驻匈牙利的4个步兵师协同1个匈牙利师负责封锁南面;5个波兰师负责封锁北面,8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1个炮兵师负责从东面夹击;另有8个师负责切断捷克斯洛伐克的西边境线。
在进军的同时,苏军对北约实施了高强度的电子压制,西方国家用来监听的雷达和侦听设备大多失效。北约意识到肯定有大事发生了,无奈他们的荧光屏上全是雪花。就这样,捷克斯洛伐克在短短6个小时的时间内便宣告沦陷,14个师共计10万余人的常备部队、2000辆坦克和500多架战机几乎一枪没开一炮没放,外加数以十万计的后备役,全都成了苏军的俘虏。
有意思的是,据说因为前面的部队动手太快,以至于后面的苏军两个坦克集群还没有进入捷克斯洛伐克,行动便结束了。至于捷国高层,他们甚至在被捕前都对苏军的整个行动毫无察觉,此事对西方国家造成的冲击更大,北约的军事专家们如梦初醒,意识到他们此前严重低估了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双方的实力,大幅修改了许多战略部署。
要知道,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那会儿的苏军还没到全盛状态,压迫感远没有“西方-81”军演时那么令人窒息。客观而言,彼时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综合国力对比,比眼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差距要大得多,但反过来看,那会儿的捷国军队战斗力比起乌克兰可是只强不弱。拿下这么一个国家,苏联人像是搞了一场演习而已,其强大自然不言而喻。与苏军对比,这也难怪不少人会感叹如今的俄军衰落了。
在笔者看来,虽然如今俄罗斯没法同苏联相比,但俄军在乌克兰的表现未必就像唱衰者所说的那样不堪。
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半个世纪前,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是下了死手的,前者高层无法承受捷国改革带来的“离心力”的负作用。而如今俄、乌两国的状况却恰恰相反。俄军此番行动的目的绝非为了实现对整个乌克兰的占领:从地缘上看,倘若乌克兰全部纳入俄罗斯版图,那么俄罗斯将与北约的势力范围直接接壤,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摩擦碰撞和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如今的俄罗斯不再是苏联,即便是俄国人再强硬无畏,他们也不具备跟整个西方阵营硬碰硬的资本。因此,对俄国而言,吃掉能吃的部分,留下剩下的部分作为“缓冲区”,这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显然,俄军的军事打击是带着强烈“恫吓”和“惩戒”性质的,迫使乌克兰走上谈判桌点头答应俄国人开出的条件,这是这场战争的最初剧本。只不过战争永远是充满变数的,恐怕普京没有想到,北约的武器和志愿兵力的输送为乌克兰一方带来了继续抵抗的信心,这场仗比预期得要持久。但正如俗话所说: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技巧都是空谈。笔者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俄罗斯,至于要为它付出多少代价,这又是另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