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政43年,连升三级64岁官至副国级,哥哥是售货员,儿子是司机

南柯归海 2024-12-07 03:34:59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他出生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成长在红色土地,几十年的从政路让他最基层的干部一步步走向全国政协副主席。

然而当人们聚焦他的官场成绩时,发现他并没有沾染丝毫权力的便利,哥哥仅仅在乡镇开着小卖铺,儿子靠开车维持生计。

他是怎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在他43年的从政经历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家风清廉与责任传承

钱运录官至副国级,家人却过着普通生活,他的哥哥钱运和是一名退休的供销社售货员,每月仅有几百元的退休金补贴家用。

姐妹仍生活在农村,而他的儿子钱进,则选择了司机这份再普通不过的职业。

他的家人没有因他的高位获益,反而过得更加朴素,这种家庭状况并非偶然,而是源于钱运录对廉洁的严格要求。

他曾明确告诉家人,权力来自于人民,不能为私利所用,他的亲人即便在生活困难时,也从未提出利用他的身份获得帮助。

他的侄女考上大学时,母亲希望钱运录能为家里提供些帮助,但最终却被他婉拒。

钱运录对自己的家人一视同仁,却始终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1996年,湖北大悟县的一名贫困学生万少龙写信给他,诉说了自己因家庭窘困即将失学的情况。

收到信后,钱运录立刻安排妻子吴淑金前往孩子家中,送去300元现金,并叮嘱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

此后每逢节日,他们还会送去衣物和生活用品,持续资助孩子完成学业。

钱运录的妻子曾在报纸上得知一对失去母亲的兄弟王政、王雷靠奶奶独自抚养,生活极其困难。

妻子吴淑金翻山越岭,把衣服、食物和学习用品亲手送到兄弟俩家中,还鼓励他们要坚持学习。

钱运录始终认为,一个干部的家风会直接影响到党风,他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家人是否清廉,决定了干部是否能够廉洁自律,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家人的要求格外严格。

他的长子钱进虽然生活不算宽裕,却从未借助父亲的身份为自己谋求任何便利,他选择做司机,还亲自钻研汽车维修技能。

钱运录之所以能够如此清廉,一生从政皆为人民,正是因为他从群众中来,经历了最艰苦的岁月,深刻明白为官清廉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从红色土地到清廉官场

1944年,大别山脚下的湖北大悟县吕王镇,钱运录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这片土地承载着革命的记忆,孕育了数百位共和国将领,他的童年在烈士遗志的熏陶中度过,听着老辈人讲述的英雄事迹长大。

少年时期的钱运录勤奋好学,他不仅热衷于读书,还在艺术上颇有天赋。

钱运录曾梦想参军,军队对他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结,他甚至曾计划加入部队报效国家。

然而大学录取通知书改变了他的选择,他的家人劝他去深造,他最终决定进入湖北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钱运录选择回到家乡从基层工作开始,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29岁,钱运录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县级领导干部之一。

工作中,他强调干部要扎根基层,听取群众心声,为老百姓谋实事,他通过土地整治和扶贫措施,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显著的生活改善。

几年后他又被提拔为全国最年轻的省委副书记,他的提拔并非偶然,而是与他在基层的工作表现密不可分。

他从不急功近利,也不追求表面政绩,而是把重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

尽管钱运录官至副国级,他的家人却始终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人曾质疑他的清廉作风是否只是一种表象。

但长期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家人的要求极为严格,从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获取利益。

主政贵州

1998年,钱运录走进贵州,担任贵州省副省长,彼时贵州经济落后,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闭塞的交通、贫乏的产业,使得这一片土地上的许多人无法脱贫,上任伊始,他没有急于提出发展计划,而是用整整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贵州的每一个县市。

他在贫瘠的山村中与乡亲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难处,也从中寻找发展贵州的希望。

他曾站在黔东南的大山深处,望着弯曲难行的山路,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路不通,心就通不了。”

贵州山多、路险,修路谈何容易?而钱运录却认定,只要修通交通,就能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他提出了“每年新修和改建一万公里道路”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贵州复杂的地形让每一公里的路都异常艰难,有些地方桥梁和涵洞的比例占到了一半。

但即便如此,他坚持因地制宜,将“桥梁博物馆”式的贵州交通改造成连接东南和内陆的经济通道。

遵义到重庆的一条重要干道,就是在钱运录的带领下建成的,过去这条路要走一天,如今只需短短两个小时,交通的便捷让贵州的资源和产品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大山。

交通之外,贵州丰富的煤炭和水电资源也成为了钱运录的重点关注方向。

在他的主导下,贵州加入了“西电东送”战略,通过煤炭发电、水力发电,将能源输送到东部地区。

为了推动这一战略,他亲自带队与国家电力总公司谈判,为贵州争取政策支持。

他还提出了“以电兴省”的发展思路,通过能源输出换取经济发展的资金,逐步改善贵州的经济面貌。

在交通和能源两大基石稳步推进后,钱运录将目光转向产业化扶贫,他特别注重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遵义的虾子镇因为发展辣椒种植和加工,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

虾子镇的成功,成为贵州产业化扶贫的标杆,也让更多地方意识到,只要找准特色,贫困并非不可战胜。

无论是六盘水煤矿的全面整顿,还是贵阳高新区的建设,钱运录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扶贫要长远,不能只治标,更要治本。

他希望贵州的经济能够从“输血”转向“造血”,让每个地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动力。

在贵州主政期间,钱运录留下了一句常被干部们提起的话:“不怕难,就怕不干。”

从深山沟壑到繁忙工地,他几乎每周都在基层调研,他常常和施工人员一同站在泥泞的山路边讨论方案,也会在贫困户的家中了解脱贫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贵州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步。交通畅通了,产业崛起了,百姓的收入逐渐提高,昔日最贫困的地区开始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2005年冬天,中组部通知钱运录调任黑龙江省委书记,肩负起振兴东北的重任。

临危受命振兴东北

此时的黑龙江正处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刚刚完成贵州脱贫攻坚任务的钱运录,二话不说便飞往哈尔滨。

到任后,面对干部们对他新政的期待,钱运录却坦然表示:“没有什么新举措,也没有所谓的三把火。接好接力棒,抓好落实,这才是关键。”

他并不急于提出新方案,而是先从调研入手,了解黑龙江的实际情况。

在他的理念中,治理一个地方不能靠标新立异的计划,而是要以踏实的执行力,将既定的目标落到实处。

黑龙江的经济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资源枯竭、国企改革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等都需要解决。

钱运录将贵州的实践经验带到了东北,他特别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转型。

他支持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改造,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他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利用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粮食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

对于偏远贫困地区,他则继续推进精准扶贫,着重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实现脱贫。

2006年的冬天,黑龙江遭遇罕见的极端寒潮,不少地区因持续暴雪陷入交通瘫痪,居民供暖面临严重威胁。

钱运录迅速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亲自坐镇指挥救灾,他要求确保供暖管网的正常运行,同时调动应急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短短几天内,交通恢复、供暖稳定,受灾群众的生活逐步回归正轨。

在黑龙江,钱运录依然秉持廉政作风,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坚决杜绝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等行为,对基层干部提出“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要求。

他还明确表示,任何贪腐行为都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他的领导下,黑龙江党风进一步改善,为振兴东北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他在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改革,让黑龙江经济逐步复苏,几年后,他因卓越的表现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从贵州副省长到黑龙江省委书记再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钱运录连升三级,不仅成为副国级领导人,也结束了他的地方领导生涯。

虽然钱运录已离开黑龙江,但他的务实精神和为民理念却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结语

钱运录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到官至副国级的人民公仆,他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虽然钱运录的从政道路也是不断高盛,但似乎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情节。

可身为国家干部,正是因为能够脚踏实地,才能真正体察民情,做到清正廉洁、一生为民。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东北网在2006年9月14日《大别山里走出的亲民书记钱运录:多宣传黑龙江的建设》的报道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03年11月24日《央视《东方之子》专访贵州省省委书记钱运录》的报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