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这几年莫名其妙也成了“热搜体质”。
网络新词是一个接一个。
“学霸”,“填鸭式教育”,“鸡娃”。
就连电影领域,也出现了《学爸》这种深度垂直描写的片子。
家长累,学生苦,中式教育似乎成了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
更有人说:“中式教育是一种无脑教育,只能教出会应试的孩子。”
言外之意就是中式教育早就不适合现代社会,以开心自由为重的西式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中式教育真的已经被时代淘汰了,还是遭到污名化和妖魔化?
2015年,伦敦大学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这样一场实验:
他们邀请了5位来自中国的顶尖中学教师,来到英国的博航特中学。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5位老师要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当地的老师来一场PK赛。
他们想要看看,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下教出来的学生,哪一方的成绩更胜一筹?
这场实验被BBC制作成三集的纪录片《孩子们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播出时在国外的互联网引起激烈讨论。
不仅如此,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甚至影响了整个英国的教育格局。
虽然距离本片播出已经过去8年,但皮哥如今看完后,仍然大为震撼。
英国学生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英伦范,而是换上统一的校服,跟着中国老师一起升国旗,做广播体操,做眼保健操。
但这场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充满不可控性;
中国老师大战英国学生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
所谓中式教育的惨无人道,西式教育的自由快乐,并非全部的事实。
起码这部纪录片给出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标准答案。
01、
她叫杨君,是五位中国老师之一。
虽然也有过在英国教学的经验,但杨君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教育体制。
在国内,一到上课的时间,课堂自然会保持安静严肃的气氛;
作为老师, 学生都会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但来到英国后,老师的权威被学生视而不见,尊师重教的惯例全都不再适用。
她要面对的,是主打松散自由、不受约束的英国学生。
来到博航特中学后,杨君看到了不少让她无语的奇葩事。
比如有的学生临近考试前,因为喜欢的乐队解散,哭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
最要命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随意吵闹、嬉笑,嚼口香糖,老师似乎并不存在;
甚至还有学生带着茶壶和茶杯在课堂上喝茶,摆出一副休闲养生的架势。
在中国,学生只要干出这些糟心事,免不了挨处分叫家长;
但在英国的学校,这都不算什么大事,也不会遭到老师训斥。
可以看到,要让这样一群松散惯了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融入中式教育的规制里是何等艰难。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式课程的一开始,杨君便给这群英国学生立下规矩。
比如上课时,学生们要全体起立,问“老师好”;
讲课的过程中,她也会不断强调课堂纪律,告诫他们坐姿要端正,不允许交头接耳;
对于不遵守纪律还不听老师制止的学生,一律去教室外面罚站。
但这些规矩实施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还是我行我素。
连“叫家长”这个杀手锏都失去了威力,因为在英国家长的眼里,这种纪律性的问题不归他们管,而是应该学校负责。
最让杨君受挫的是来自学习上的阻力。
每次上课时,她都会把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做好笔记。
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方式,却遭到英国学生们的集体反对。
在他们看来,这样复制粘贴的学习根本不需要自己主动思考,也乏味到了极点。
杨君也承认,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这种方法却是取得好成绩的最佳选择。
但是一个星期过去,学生们该不会还是不会。
这让杨君觉得挺沮丧,她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备好课?是不是哦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教了十几年学的她,第一次感觉到无所适从的迷茫。
02、
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叫乔,是这群学生里头脑最聪明的一个。
但在中国的体测面前,乔的自信心瞬间崩溃。
1000米长跑,当其他男生一个个完成测试,只有乔还在呼哧呼哧地跑,已经逼近体能的极限。
虽然跑完了全程,但乔捂着脸坐在地上悄悄地哭,脸上憋得通红。
乔无法接受自己被所有人围观,虽然大家都在给他加油鼓劲,但这更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崩溃的不只是乔。
班里的尖子生菲利帕,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在学习上她都要做到最好,对于中式教育的严格管制也乐于接受。
但和乔一样,体育测试也是菲利帕的致命弱点。
掷铅球一次次不过关,跑步成绩一般,仰卧起坐还没有做到及格。
体测的一次次打击让菲利帕忍不住狂躁,哭着说自己根本做不到。
面对中式教育对于个人积极性的打压,有的学生开始发起反击。
比如乔什,以往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学习也算用功。
但他接受不了中式教育对待学生的态度,在他看来,只能听从老师的摆布,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裁没什么两样。
所以他把电水壶带到学校,上课时拿出面包来啃,无视老师的警告,用这些叛逆行为发出抗议。
还有看起来十分乖巧的男孩卢卡。
看着其他班级的学生已经放学,自己吃过晚饭后还要再接着上晚自习,这让卢卡更怀念以前的学校时光。
终于在这一天的晚上,卢卡逃掉了邹老师给他和其他几个同学的补课,去看八年级的球赛。
在球赛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卢卡终于重新感受到以前在博航特中学的感觉。
被所有老师公认为“问题学生”的索菲,也是一个棘手的刺头。
听到老师说他们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学得少,索菲一脸不服气,气鼓鼓地说要罢课。
当杨老师让索菲去门外面反省,她的脸上藏不住笑意。
她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惩罚,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她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对于中式教育的高强度学习,索菲也非常不适应。
在她看来,自己到学校来是社交和交朋友的,而不是被逼着在这里苦哈哈的学习。
两周结束后,英国学生们依然对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学生们对中式教育的各种抵触,似乎早早宣告了中式教育失败的结局。
03、
他是邹海连,是中国老师里的唯一一位男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邹海连在国内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头部人物”。
班里的学生们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邹老师一直引以为傲。
但来到博航特中学后,邹老师才发现自己太“小看”这里的学生了。
他没有想到这群英国学生会这么不守纪律,上课时也经常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学生们对于他讲的内容经常是一脸懵逼的状态。
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们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甚至有学生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毕业以后还能用得着吗?
这让邹海连感到很无奈:他没想到学生们竟然是这样的水平,他们完全没有把数学放在心上。
短暂的烦恼之后,邹老师决定主动求变。
他先是从中国文化入手,对学生们进行“收编”。
接下来的时间,他和其他几位中国老师带着学生跳扇子舞,一起包饺子,做剪纸。
邹老师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了解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
于是他从国内订购了一批“九连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益智玩具。
他让学生们不要着急,慢慢摸索解开九连环的办法。
果然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提了起来,特别是乔,第一个解开了九连环。
这个小成就让乔成为全班的焦点,所有人都在向他求助,都在找他聊天。
被体测夺走的自信,开始一点点回到乔的身上。
对于逃课的卢卡,邹老师也是采取“鼓励为主”的对策。
他知道卢卡的底子不差,只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选择逃避。
所以他告诉卢卡,你很聪明,你有潜力做到更好。
来自老师的鼓励和信任,让卢卡有了想要好好表现的想法。
在中国老师们的软硬兼施下,一盘散沙的中式教育班似乎开始有了转机。
04、
这个总是站在教室后面暗中观察的男人,是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
从一开始,尼尔就对这次实验的结果非常重视。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验,更是关于英国教育的一场荣誉之战。
对于中式教育的一些形式,尼尔不太理解。
比如他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式教育的一个班要有那么多学生。
因为英国的中学都是采取小班制,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流教学。
他也不喜欢老师只是站在台上讲,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这种课堂模式。
他们就像是机器人,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
尼尔因此调侃,如果这种学习方法到最后能取得胜利,对他将会是沉重的打击。
虽然对中式教学存在质疑,但尼尔却很欣赏中国学生的广播体操,甚至想推广到全校。
某种程度上看,广播体操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精神的培养。
中国的老师们正是用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特色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改造。
比如前面提到的扇子舞和包饺子,甚至是课间做的眼保健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尽快融入中式教育。
甚至是“国旗下演讲”这么根红苗正的仪式,也都被中国老师们搬了过来。
进入最后一个周的时候,中式教育斑越来越像一个集体。
所有人一起做操,一起练舞,一起熬夜加班复习。
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发现了中式教育的好处:
考试前,他们只需要把课堂上做的笔记翻出来看一遍,就可以掌握到这些早就忘了的知识点。
虽然嘴上不说,但英国学生们都在下功夫,几乎所有学生都复习到了深夜。
几天后,结果揭晓。
从数学到普通话再到科学,中式教育的每一门成绩都是全面碾压。
一向对中式教育存在质疑的尼尔此时也心服口服,不住地向几位中国老师表示祝贺。
05、
从结果来看,中式教育大获全胜。
但也有人质疑,这项实验选择的博航特中学,能不能代表英国的高水平?
皮哥特意查了一下,在全英国,博航特中学算得上最好的公立学校,成绩常年居于全国前十。
更加出乎皮哥意料的是,英国学生的好成绩大部分其实是出自私立学校。
据统计,在英国成绩排名最高的100所学校中,私立学校就占了90%。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免收学费,毕业后基本生存也会有保障。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毕业后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靠着政府的福利维持生活。
有政府给兜底,谁还愿意奋斗?
私立学校不同,不仅学费高昂,而且学习竞争也特别激烈。
以英国最知名的伊顿公学为例,一学期的学费大约是24万,这个门槛就足以把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拒之门外。
每学期末都会有测试,根据成绩进行等级划分,一旦考不好就有可能留级。
可以说,像伊顿公学这样的私立学校,是专门为精英开设,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高尖端精英。
你可以像公立学校的学生那样选择不内卷,但这就等于和“精英”无缘。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所谓西方的快乐教育,说白了就是一场“童话的骗局”。
英国的学生想要进入社会顶尖,也要在学习上疯狂内卷,用成绩说话。
这场实验之后,英国官方也表现出对中式教育的认可。
英国政府在之后4年里,投资4000多万英镑用于普及中式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可否认,中式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上级印发的各种通知文件,就折射出了一些。
学生不带病上课;学生患病时作业不做硬性要求;确保学生的课间正常活动。
这些本应该正常不过的事,却需要一个个文件通知才能落实。
这种“让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办事僵化,是中式教育最被诟病的地方。
但事实却是,社会上那些冒尖的角色,大多都是中式教育的高压下培养出来的。
身处竞争如此白热化的社会,或许中式教育仍然是当下最适合我们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
就像英国教育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引进,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英国教育中汲取一些东西。
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怀,这些都是中式教育缺乏的。
纪录片最后,杨君老师说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式教育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教给你知识,你就学,但那些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会怎么样?
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这部纪录片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