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陆昕:十年磨一剑,民俗钱币在这里“破圈”

熙熙谈收藏 2024-09-05 21:44:35

文│本刊记者 赵玉国

形象多变的飞龙、寓意深刻的文字、包罗万象的图式、神秘莫测的符号……

200余枚珍宝名泉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民间收藏力量与民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在1000平米的展厅里,观众将看到一段2000年的钱币人文历史。

历时近一年时间筹备的“飞龙进宝——历代钱币名珍大观”将于9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圣佳艺术中心盛大开启。此次展览由全联民俗钱币文化中心与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民俗钱币收藏家、全联民俗钱币文化中心理事长陆昕是本次展览的主要策展人。对于这位致力民俗钱币收藏研究30余年的资深业内人士来说,此次展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遥想上一次有关民俗钱币收藏的专业展览,还是2014年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吉金雅藏——中国历代民俗钱币展”。十年磨一剑,陆昕表示,本次展览将让人们看到民俗钱币飞跃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陆 昕

民俗钱币收藏家全联民俗钱币文化中心理事长《中国收藏》:举办“飞龙进宝”展览的初衷是什么?

陆昕:最初,我们想以龙文化作为主题,通过历代民俗钱币上的龙元素串联起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脉络。随着展品征集、梳理工作的逐步展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元素呈现于眼前,龙文化并不能涵盖民俗钱币的方方面面,因此决定把主题再扩展一些,以多维度、多主题、多类别的形式展示民俗钱币文化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民俗钱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大家所重视,甚至在清代有“有考者为上,无考者次之,压胜最下”之说,这里的“压胜”即为民俗钱,在当时的钱币收藏中属于边缘化的品类,钱谱中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约30年前。那时候,我刚开始接触民俗钱币,当时有朋友劝我“别走偏了,这不是钱”。但我就是很喜欢它,觉得它是一座金矿、一座宝藏。30年以来,业界对民俗钱币的观点逐渐发生了转变。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早在2005年就表示:民俗钱币应该是钱币收藏的半壁江山。如今,他又提出:民俗钱币,独领风骚。随着地位的大幅提升,民俗钱币的经济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愈发凸显。这次展览就是要进一步树立民俗钱币在收藏界的学术地位,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喜爱上它。

五代十国 “飞龙进宝”钱东汉 蟠龙纹钱

辽 鎏金刻花龙纹镂空钱

《中国收藏》:观众最关心的就是能够从展览中看到哪些珍宝了,您能提前“剧透”一下吗?

陆昕:民俗钱币无疑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主角。比如,龙是民俗钱币上贯穿始终的主题,观众可以在展览中清晰地看到“龙文化”的历史演变。尤其是五代十国南汉高祖刘䶮特铸庆典钱“飞龙进宝”,极为珍稀。

还有历代供养钱、佛造像题材民俗钱等,本次将作为一个专题予以展示,并就藏文钱、梵文钱等前人甚少涉足的领域予以阐释探究。辽金时期的钱币是“难得本色任天然”,呈现出游牧民族的野性与浪漫。此番亮相的唐五代、辽金行用钱与民俗钱,则呈现出彼此之间的关联与特色。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泉友追捧的钱币拓片,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除了晚清至民国时期钱币学者和藏家的拓本、题跋、信札之外,展览的各个区域还将穿插历代古钱新拓与题跋,实现跨时空对话。

《中国收藏》:我们听说,这次的展品都是您从各地“护送”入京的。在征集过程中,有啥趣事可以分享吗?

陆昕:大半年来,我去过很多城市,亲自“护送”这些宝贝入京。这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安全系数,二是诚意表达。能够进入本次展览的都是民俗钱币中的名品、精品,本身就有着较高的“身价”。考虑到安全问题,我挎着背包上门拜访,回程路上包不离身。入库前,我会把每一件藏品都标注详细名称、尺寸、重量,然后拍照片、做标签。这些工作既是对藏家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由衷的感谢。

北宋 金质“淳化元宝”背双佛钱

五代十国 “三龙化鸽”背上月

《中国收藏》:您在讲述初衷的时候,提到本次展览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树立民俗钱币在收藏界的学术地位,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想法?

陆昕:首先,要让大家看到民俗钱币的完整性。民俗钱币的体系化发端于汉代,到了唐、五代、宋、辽、金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有民俗钱币的铸造,代表了各地的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串联起它们,人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传承的脉络。其次,要让大家了解民俗钱币的丰富性。民俗钱币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载体,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因此,想要研究民俗钱币,应该借鉴更多其他艺术门类,才能解开更多的谜题。这次展览,我们也会邀请其他艺术门类的学者专家到场,让民俗钱币更多地向圈外普及与传播。再次,要让大家认知民俗钱币的价值性。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民俗钱币的市场价值不断增长。民俗钱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经济价值等。如果本次展览能挖掘出民俗钱币的多种价值,并呈现新的研究成果,那么对于藏家而言,无疑是一次“大丰收”。

《中国收藏》:现在不少行业都在呼吁“破圈”,民俗钱币是不是也要“破圈”?

陆昕: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钱币上确实有太多内容可供研究。但是,光靠钱币圈内人士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希望展览能够得到文博界、考古界、美术界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从不同学术角度对民俗钱币展开探讨,进行“破圈”互动。对于圈外的专家学者来说,探究这些民俗钱币,也许是一次“挖宝”的机会,其中或许就有他们各自领域中需要的研究素材,一枚民俗钱币也许就能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范本。在唐代的九曜钱中,戴冠者、弹琵琶者、捧果盘者、四臂者都是谁,单纯从钱币角度研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些专业学者那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圈内外藏家、学者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不断揭示民俗钱的深层内涵,同时也会进一步带动民俗钱收藏的热潮。

北宋 “炽盛光佛九曜”钱

宋 “张天师”驱鬼背生肖钱

清 “光绪丁亥 中秋月造”手雕鎏金钱

《中国收藏》:谈到展览的意义,您应该有许多感触。

陆昕:近十年,民俗钱币的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制、图案等方面,而是开始从更多维度进行探索。例如,在断代研究方面,除了运用比较法与正用品钱币及其他有年代记录的器物对比外,还借助钱谱拓片、国外博物馆入藏记录等资料,为一些民俗钱币确定更精准的年代下限。而专题收藏研究近年来也呈现火热态势,如龙文化专题、科举专题、婚庆专题等,这些研究将民俗钱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民俗环境中,更完整地呈现其实际用途和社会状况,填补了诸多研究空白。当下,民俗钱币因其内涵丰富、设计独到,可玩赏佩挂,兼有辟邪求吉的寓意,受到了钱币爱好者的喜爱,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品相和寓意俱佳的民俗钱币更是可遇不可求,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过去,民俗钱币的价值未被充分重视,国内博物馆收藏也比较少。但近年来,其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从各大拍卖行的成交纪录来看,民俗钱币顶级珍品的成交价与正用品钱币顶级珍品的价格等量齐观,部分精品的价格甚至逆市节节高升,凸显了其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为民俗钱币收藏事业做一点事,进一步推动民俗钱币文化,这也算是对自己30余年收藏的一次总结,希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盼。

图丨陆昕提供

编辑丨陈曦

校对丨子毅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它们将带给您——多重享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有趣有料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杂志每月1日出版 零售价40元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