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不仅仅是心境差异,更是精神生命的扭曲与反抗

听双聊情感 2024-11-11 18:03:09

无聊,这股潜藏于人性深渊的暗流实则是一种隐秘而复杂的破坏欲,或是以一种消极姿态展现的攻击性。

它根源于人类本性中正常攻击性的长期压抑与未得释放。

无聊的反面是那勃勃生趣,恰如春日里万物复苏的生机盎然。

当一个人的心境陷入无聊的泥淖,他的生命力似乎也进入了休眠状态,与那些精神焕发、活力四射的人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对比。

前者在日复一日的空洞中煎熬,仿佛时间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如年般漫长。

而后者则像是拥有无尽的宝藏,每一天都充满了新奇与乐趣。

这不仅仅是心境的差异,更是两种截然不同个性基础的映照。

一方是压抑与内敛,另一方则是释放与展现。

人的成长之路无论是生理的成熟还是心理的蜕变,都离不开对外界积极的“抓取”。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之为本能的占有欲或约竞争性攻击性。

然而,我们的文化却常常将这些基本欲望紧紧束缚在克制的框架之内。

更为不幸的是,家庭也鲜有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孩子“不乖”行为以及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冲突的场景。

因此,那些常常感到无聊的人,他们的个性基础之所以显得压抑,正是因为他们的竞争性、创造性等自我力量被无情地剥夺了。

正如弗洛姆所言,人的精神本能若得以展现与运用,便会如破茧成蝶般向上生长。

若被压制,它亦会顽强生长,只不过方向却是向下的。

人格的扭曲与障碍便是这向下生长的恶果。

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者,他们常常展现出破坏性的攻击行为,这背后正是精神生命被压抑后的扭曲与反抗。

无聊者对生活的了无生趣正是其精神生命无法自由展现与运用的直接体现。

他们看似无欲无求、懒散拖沓,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煎熬与挣扎。

他们对生趣的渴望遥不可及,对无聊的无奈又深恶痛绝。

这种矛盾与挣扎构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图景。

因此,“无聊综合症”的种种表现实则是精神生命在无意识中遭受损耗的攻击行为。

只不过这种攻击是慢性的、被动的。

在某些时候,无聊甚至成为了一种攻击他人的武器。

一句“你真无聊”或“无聊之徒”的骂语,便足以透露出无聊背后那破坏性的攻击意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