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西安经开区这两年的成长性?

镐京笔记 2023-12-04 16:24:12

美兰德是镐京笔记(ID:Haojing_2023)近期关注的一家企业(详见《碳基细分赛道全国No.2,陕西美兰德拿下亿元融资》),不久前项目落户西安经开区。

此外,多家老牌实力企业也都于今年在经开区追加了投资,比如总投资212亿元的隆基绿能项目,总投资315亿元的陕西有色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陕汽商用车项目……

经开区今年的招商动作,颇有高歌猛进的味道。这点从统计数据来看感受更加直观——

今年上半年,西安经开区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居开发区第一、新登记企业数量居开发区第一,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居全市第一。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3.36%,“领跑”全市。

这样的势头似乎并没有放缓。就在近日,丝博会闭幕,在经开区专场签约仪式上,总投资465亿元的24个项目集中签约。世界500强之一的采埃孚集团也在期间宣布,将投资1.5亿欧元在经开区建设混合式小型气体发生器扩能及气体发生器研发中心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经济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那些坚决从土地驱动转向产业驱动的城市,方能赢得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围绕“双中心”、秦创原、“北跨”等战略,西安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一场产业驱动的系统性转型部署。而无论地理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经开区在其中均扮演“阵眼”角色。

责任重大,压力不小。

当前,中国正加速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科创、招商、协同、开放等被视为关键维度。西安经开区是排名西部第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37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到西安市总量的四分之一。透过直观印象,系统梳理其近两年产业驱动转型进程中的各维度动作与看点,或有助于进一步研判这个西安工业经济“排头兵”的成长性。

招商:“老朋友新项目”最具说服力

土地驱动转向产业驱动,招商引资工作是重中之重。

尤其当前投资趋于保守,各地政府面对高质量、大体量产业项目,从营商服务、基础配套到投行思维、创新政策,使出浑身解数,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镐京笔记梳理统计公报,西安经开区2022年1-9月实际引进内资518亿元,今年同期611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宏观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应该说,这个提升幅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组数据显示,经开区今年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08个,总投资2687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67%,产业链带动预期可观。截止三季度,实现形象进度投资46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86%;已开工项目33个,占年度计划新开工项目的100%;竣工项目14个,占年度计划竣工项目的100%。

贾强主任为采埃孚集团推介经开区投资环境

观察这些项目的落户过程,营商服务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18日,隆基绿能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在经开区渭北新城正式开工。该项目仅用时73天,便完成了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的跨越,成为西安市全面推进“北跨战略”以来,落地决策最快、开工时间最短的重大产业项目。

正如美兰德项目落户经开区渭北新城,公司董事长孙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离不开经开区的全方位高效服务,公司将项目落在渭北新城,还看中了经开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与“老朋友”合作,同样颇具看点。

众所周知,上述隆基绿能、陕汽、陕有色等本土龙头企业,早先在经开区均有布局。

新近宣布追加投资的世界500强采埃孚也和经开区渊源深厚。早在2010年,采埃孚集团即在布局了亚太地区唯一生产混合式气体发生器的企业,如今具备年产1690万个气体发生器生产能力,目前二期新增年产410万个小型气体发生器项目正在实施。

今年4月,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贾强赴欧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时,特地拜访了这个老朋友,其透露正在考虑在大陆选址,拟将其第三代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实现本地化生产,经开区当即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曾提出“老朋友新项目”——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大型优质企业扩产能、新投资往往大手笔,地方政府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再合作,具有边际成本的巨大优势。

当然,前提是营商环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企业与地方政府能够深度互信。正如西安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康军反复表示:“经开区将一如既往为企业提供暖心、舒心、安心的全方位服务、全要素保障”。

创新:“1-100”温床中的“暴增36%”

招商引资或有立竿见影之效,创新工作则事关区域长期动能。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中,要求国家级经开区必须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从工业立区向创新引领迈进。在此背景下,西安经开区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

按照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西安经开区相比2022年已提升6位,在经开区序列中排名西部第一。接下来,从中国西部第一,到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又需要完成怎样的跨越?

就此而言,首先取决于能够构建什么样的创新生态。

经开区给出的方案是,“实施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开放创新‘六大创新’,聚焦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航空、未来健康、未来数字‘六个方向’,计划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产业领军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到2035年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

蓝图蔚为壮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10、10-100”的产业创新,在西安经开区极具空间。

造车现场

隆基绿能在全球光伏领域主导国际行业标准;陕汽作为中国重卡行业“排头兵”,在全球市场举足轻重;再如吉利汽车、西部超导、西部材料、西北有色院等……依托区内大量的行业领军企业,经开区正在构建起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大企业创新为特色、产学研协同联动的产业创新集群。诞生于经开区的“西北有色院模式”,如今在全国大加推广,即该生态的典型案例。

资料显示,经开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3家,研发人员5万余人,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40项,全区拥有专利超过6万件。

这种日渐丰富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张“温床”。

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更容易在其中迅速找到融资、成果转化、产业合作等机会。事实上,“温床效应”正在爆发,2023年1-9月,经开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而去年同期为1319家,同比增长36%。

如今的经开区,潜力无限、动能无限,是产业裂变的新蓝海,是创新创造的新高地。

协同:渭北新城为“北跨”提供示范

经开区的创新生态,同时需要从整个西安层面来审视。

西安年初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不少市场机构闻风而动,纷纷在里面积极找定位、寻机会、谋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北跨”不是抬地皮、炒地价,也绝不是渭河南岸老西安城的简单复制,而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面向“一带一路”的全新、高标准城市再造。

西安承载着较多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节点、国家中心城市、“双中心”等,需要规划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载体,去充分承接、进一步落实这些战略,并兑现发展红利。由此不难理解,官方为何给“北跨”区域定位,“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典范、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示范、建设创新引领的策源地。”

所以,“北跨”需秉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尤其随着“双中心”、秦创原推进,未来的渭河两岸,将是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项目承载的关键之地,“北跨军团”需要充分考虑融合差异、协同发展。

西安市最新国土空间规划

西安“北跨”这盘大棋局中,经开区作为西部地区最具资源和成本优势的产业集聚地,已然成为北跨的桥头堡和重要承载区。

且在最新的《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及审批办法(试行)》七大功能区方案中,经开区被规划到北部先进制造集聚区行列,与高陵区、阎良区等地协同发展,以打造国家制造业基地为共同目标。

该区下辖四大板块,渭北新城领航发展,泾渭新城加强智造,高铁新城对接国际,中心城区释放活力,四大板块发挥差异化特色优势的同时,与临潼、高陵、泾河新城等毗邻板块协调联动,互通互融,共同支撑西安“北跨”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安排2023年市级“北跨”重点建设项目287个,总投资8205.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48.91亿元。其中,经开区项目55个,占比19.2%,居全市第一;总投资1066亿元,占比13%,年度计划投资112.81亿元,占比8.4%;新开工项目19个,占比26%,居全市第一;总投资253亿元,占比23.1%,居全市第二;年度计划投资59.83亿元,占比18.4%;前期项目18个,占比17.3%,总投资631.35亿元,占比18.3%。

渭北新城,即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渭北新城导入了大量高端制造项目资源,上文提到的隆基绿能项目、美兰德碳基复合材料项目等——可以说,为渭北万亿级工业大走廊提供了积极示范。

开放:融入“一带一路”打开发展新天地

站在“北跨”风口,经开区明确提出实施“四新战略”,建设国际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

其中,经开区将打造“开放新门户”,置于“四新战略”(开放新门户、科创新引擎、产业新高地、都市新中心)的首位。

该区如是描述,着重打造内陆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自贸+”创新区、发展融合经济示范区,从制造业要素、贸易规则以及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国际化发展路径,让“经开制造”成为国际品牌。

经开区为何高度重视开放?其实不难理解。

总书记要求陕西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

双循环背景下,“新天地”意味着新市场,这是最直观的道理。

以陕汽为例,目前在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成本地化工厂,同时设有42个海外营销区,190余家一级经销商,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中亚五国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3%提升至2022年的43%,居中国重卡品牌第一位。

陕西自贸试验区经开功能区

陕西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西安经开区基于自身颇具外向度的产业生态与功能结构,无疑要承担起“开放新门户”的使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

统计显示,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叠加优势,2022年自贸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6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00亿元,累计形成创新案例60余项;关中综保区完成外贸进出口额超30亿元。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该区紧扣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据媒体报道,2023年6月,作为外资项目聚集地的中欧合作产业园正式开园。在该产业园及周边区域,目前已有德国博世力士乐、瑞士布勒设备、法国阿尔斯通、法国达能等多个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入驻,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贸易与产业集聚区。

而中欧合作产业园极具标志性的“鲲鹏出海”楼栋造型,也见证着经开区当前招商、创新、协同、开放等维度的步步转型,以及“对外开放新门户”愿景渐行渐近。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转型势头,支撑该区立足西部,这两年成长性不断增强,积极融入全球竞争,并被投资者看涨……

(图片来源:经开区官网)

0 阅读: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