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补空白的首播热潮
2006 年 9 月,虹猫蓝兔七侠传初登荧幕,在国产动画领域激起千层浪。彼时,广电总局刚颁布境外动画片播出禁令,全国各级电视台下午 5 点到晚上 8 点的少儿节目档期出现大量空位。虹猫蓝兔七侠传恰逢其时,带着 108 集的鸿篇巨制,迅速填补这一空白,开启霸屏模式。
它作为大陆第一部长篇武侠动画,以小动物为主角演绎江湖侠义,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剧情,瞬间抓住观众眼球,不仅小朋友们看得如痴如醉,连陪着观看的大人都沉浸其中,首播便收获超高人气。
(二)全新模式的商业初啼
这部动画的商业表现同样亮眼。联合出版方推出的同名图书,2006 年累计销量高达 1564 万册,盗版数量更是与之持平。从 2006 年 10 月到 2007 年 2 月,短短 4 个月,图书码洋就突破 1.5 亿元,扣除成本,净利润达 3000 多万。其开创的动画与图书紧密联动模式,依托动画热度带动图书销售,反之图书宣传又扩大动画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为国产动画商业化蹚出一条新路。
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成长危机(一)口碑争议的泥沼深陷
然而,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它在动漫舆论圈口碑欠佳,豆瓣评分一度低至 3.8 分。一方面,画面制作精细度有限,与同期国外优秀动画相比,视觉呈现略显粗糙;另一方面,剧情中的武侠打斗元素,引发部分家长担忧,被指过于暴力,不适合儿童观看,舆论压力如乌云蔽日。
(二)同行竞争的明枪暗箭
来自同行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宏梦卡通创始人王宏、贺梦凡曾是三辰卡通高管,此番自立门户,触动旧东家利益。三辰卡通以不正当竞争为由,一纸诉状将宏梦告上法庭,指责虹猫蓝兔形象与自家王牌动画蓝猫淘气三千问相似,且两者商业模式雷同。蓝猫淘气三千问凭借 “动画白送换广告” 的蓝猫模式,早早打开市场,在电视台占有率极高,此番阻击,让虹猫蓝兔前行之路荆棘丛生。
盛极而衰:资本裹挟下的迷途(一)资本入局的梦幻开局
2006 年 5 月,红杉资本 750 万美元入股宏梦,犹如一场及时雨。当时宏梦注册资本仅 6000 万,实际资金不足 4000 万,制作虹猫蓝兔七侠传总耗资 9400 万,资金缺口巨大,这笔投资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在资本斡旋下,宏梦与三辰卡通达成和解,双方互相持股,合并后的宏梦成为行业巨擘,占据 3 - 14 岁少儿动画领域半壁江山,一时风光无两。
(二)盲目扩张的致命失足
资本的注入是把双刃剑。红杉资本入场后,公司战略急转,原核心成员苏珍离开,高管王静空降,主营业务从光碟童书拓展到童装直营。受迪士尼、Hello Kitty 启发,宏梦独创授权加零售的衍生产品模式,2007 年 8 月起,在全国一线城市铺开数十家直营店。
但扩张时机堪称灾难,2007 年经济危机爆发,上市计划搁浅,资金链断裂。外部供血不足,内部烧钱不止,公司陷入亏损泥潭,品牌口碑也随虹猫蓝兔系列新作乏力、衍生品滞销而一落千丈。
余晖黯淡:无力回天的落幕(一)内容创作的后继乏力
随着内忧外患加剧,虹猫蓝兔系列动画质量江河日下。2008 年之后推出的多部续作、外传,如虹猫蓝兔之阿木星、虹猫蓝兔仗剑走天涯等,除忠实粉丝外,市场反响平淡,销量骤减。动画制作人员待遇不佳,近半员工在 2008 年 9 月离职,人才流失严重,导致 2009 年的虹猫蓝兔之光明剑画面粗糙、剧情拖沓,与早期作品判若云泥。
(二)电影转型的折戟沉沙
为求突破,宏梦将目光投向电影市场。贺梦凡筹备虹猫蓝兔大电影,筹资 3000 万打造《虹猫蓝兔火凤凰》。怎奈生不逢时,2010 年同期,阿凡达开启 3D 观影热潮,锦衣卫拿下贺岁档票房冠军,名侦探柯南、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电影也瓜分大量观众。
尽管请来明星宣传,《虹猫蓝兔火凤凰》依旧票房惨淡,仅 450 万,公司最后一丝希望破灭。此后,虹猫蓝兔新作难产,宏梦卡通于 2015 年被收购,这一曾经辉煌的动画品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徒留粉丝的声声叹息,成为国产动画发展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过往。
文章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