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个将领指挥能力的高低,主要看他指挥的人数,因为对于行军打仗来说,人数越多,各部队的配合越难,指挥的复杂性越高,对将领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指挥上万人的部队,他就说:“老天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指挥上万人作战,我谢谢你们了!”,李云龙那么说,固然有感激的成分,但语气中也有对指挥上万人作战的自豪。
一定程度上,将领指挥的人数越多,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军事能力就越强。为什么我们一直觉得彭总、林总、粟裕特别能打?就是他们指挥的人数特别多,都超过百万级别,体现出他们过人的军事水准。
因此,在我军,讣告有一个定论可以算是军人的荣耀,那就是在讣告中加入“善于大兵团作战”几个字。何谓“大兵团”,首先我们要看一个“大”字,大兵团绝对不是一个兵团,更不是一个纵队的事情,而是数个兵团才能为“大”,一个兵团平均都有快10万人了,大兵团都是几十万人规模起。我军同时指挥几个兵团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在讣告定论写上“善于大兵团作战”的更是仅有2个人,分别是粟裕和张震。
粟裕的讣告写道:“粟裕同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努力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过一系列重大的战役、战斗,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张震的讣告写道:“他军政兼优,文武双全,深思熟虑,多谋善断,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
虽然,他们两个人的讣告都有“大兵团作战”,但还是有主次之分:
按照普通逻辑的语义分析,定语越多,可以操控的范围越少。粟裕的讣告语句“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尤其”两个字,凸显粟裕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此外,组织大兵团作战,“组织”两个字是主导性作用,涉及到军事、后勤、人事、情报等各方面的统筹分析,才能够组织,我觉得组织比指挥更加有难度。
“指挥过一系列重大的战役、战斗”,这一句评价,我认为主要是指粟裕指挥了七战七捷、豫东战役等;“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应该是特指“淮海战役”,因为淮海战役,粟裕不仅仅是指挥,还参与了战役的设计和组织,这是属于中央军委考虑的部分。
张震是“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在组织后面多加了一个定语“实施”,说明张震主要负责实施,属于执行层次,实施大兵团作战。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张震多次协助粟裕组织大兵团作战,他协助粟裕同志指挥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等,都取得重大胜利。更重要的是,他也参与组织实施淮海战役,与粟裕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毛主席以中央军委名义亲复粟裕、张震,采纳了他们这个建议,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使之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粟裕在“大兵团作战”中是主要作用,张震是辅佐的作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组织大兵团作战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粟裕和张震在去世后,能够得到“善于大兵团作战”的评价,无疑是对他们军事生涯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