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来探讨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昏君”明武宗朱厚照是否是被污名化了。
这个话题非常深邃,它可能体现了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历史最残酷的政治博弈,还有无法克服的顽疾。
历史上,很少有像朱厚照这样的皇帝,无论是明朝人写的《明实录》还是清朝人编的《明史》,亦或是朝鲜人的《李朝实录》,随便挑一本史料翻开一看,朱厚照都坏得不像个玩意儿,用“十恶不赦”来形容都似乎毫不过分。除主流观点认为他是个昏君外,也有不少人相信他是位明君,却极少有人视其为庸君。
通常,白纸黑字的史料是探寻历史谜题真相的头一手资料,这个铁律也在朱厚照身上被打破。事实上,倘若仔细审视这些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自相矛盾,很难不让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咱们先来列数一下朱厚照的“恶”。首先,史料中对他最大的批评莫过于“好色”,简单来说,朱厚照似乎是命属泰迪,到处撒种。朱厚照南下巡视,竟要求当地官员上贡“花姑娘”;听说下面官员谁家闺女好看,赶忙跑过去强行认岳父。《李朝实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派遣特使赶赴朝鲜,册封李峼为朝鲜国王世子。这种事本就是走个过场,进展得很是顺利,大伙儿都挺高兴的,结果末了,使者提了个小要求:咱朝廷都帮了这么大个忙了,难道你们不该搜刮几个“能理办膳事女子及幼女”,上贡给明朝皇帝乐呵乐呵?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这事儿曾在朝鲜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百姓纷纷将自家闺女火速嫁人,生怕被掳去当“贡品”。
除了好色外,朱厚照其他的一些做法也十分欠揍。
例如在正德十一年的正旦节,满朝文武照例去宫内向皇帝朝贺。哪知朱厚照不知道脑子里哪根筋抽了,居然放了群臣鸽子,让大伙儿在宫外干巴巴地从早一直站到傍晚。结果,大臣们个个累得是眼冒金星,站都站不稳。就在太监表示大伙儿可以各回各家时,百官像疯了似的往外跑,结果在午门外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明实录》对这件事有着相当详细的记录,形容现场惨叫“声彻殿宇”。最终有30多人受伤,内阁大学士梁储被踩断胳膊,右将军赵郎被活活踩死。
人们事后才得知,那天明武宗避群臣而不见压根就没啥不得了的理由,就是看大伙儿穿得太板正,觉得不顺眼想要折腾一下。
仅从这几件事来看,朱厚照就浑得可以,把“昏聩”二字拿捏得稳稳的,根本没法翻案。然而从史料中的另一些细节来看,朱厚照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公元1518年,王太皇太后逝世。明武宗跟祖母很亲,祖母离世后,他亲自操办丧事。然而在出殡当天,适逢天降大雨气温低湿,朱厚照见状毫不犹豫地免去了大臣们的跪礼,表示大家心意到了就行了。再拿刚刚提到的“踩踏事故”来说,惨剧发生后,朱厚照表现出了强烈的悔意,他亲自主持了赵郎的葬礼,还下令给每一位受害的大臣发放了抚恤金。
由此又可见,朱厚照本性并不坏;也正如史家的主流观点所说:他之所以行事荒唐,包括宠信刘瑾这样的奸佞、斥重金兴修豹房等在内,主要是因为朱厚照贪玩。要知道,他登基时尚不满14岁,心性不成熟,在当上皇帝后失去约束,彻底放飞自我,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笔者看来,真相不完全是这样的;换个更简单的说法: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个明武宗,包括他的自由散漫,都是朱厚照想要我们看到的。其实,他的城府很深,远超常人所想。
这个复杂问题的所有答案,都能从明武宗皇帝生涯最大的功绩——应州大战中找到答案。
大部分人对应州之战的了解,主要集中于两点:明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亲自跑到战场上砍人;不仅砍死了敌兵一名,还一役把蒙古小王子打得终生不敢再犯。这个过程像极了当下网络上的爽文,然而这些都不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那些被光芒掩盖的关键线索。
为何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起应州之战呢?原因很简单,对明朝来说,它宛如一个奇迹。
首先,战场双方的实力是完全不对等的。这“蒙古小王子”可不是等闲之辈,此人名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横扫漠南统一东蒙,被蒙古人尊为右翼蒙古的“中兴之主”。此外,此番进犯,巴图孟克做了万全准备,带着5万精锐铁骑一路杀向大同。算上明武宗,小王子跟大明斗了三朝,应州战役发生前也总体上占着便宜。而堂堂大明居然因此一人频繁改变边关政策,可谓相当尴尬。
再看明朝这边,虽然有皇帝“御驾亲征”,但朱厚照是偷偷跑来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事儿。兵力上明军又处于绝对的下风,无论是久经战阵的大同总兵王勋,还是军事上颇有才华的江彬,都坚决主张皇帝赶紧跑路,别试图以卵击石自讨无趣。可以说,大战在即,朱厚照一人带着俩“猪队友”对抗强敌,要命的是,这朱厚照虽然是个军迷,但也顶多搞搞纸上谈兵,压根没有实战基础。如此一比较,双方实力完全失衡。然而,就在随后的交战中,朱厚照展现出了两个非常可怕的品质。
其一,他的老成稳重令人无法想象。正如刚刚所说,战前双方的实力是绝不对等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劝朱厚照跑路,后者却很淡定地表示这仗能打。他三两句就做完了战前部署,即要求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等人按时集结部队等候调遣,不得有误。战斗过程中还有个重要的小插曲:当萧滓、时春的第一波援军赶来时,明军也勉强跟蒙军打个平手,小王子仍应付自如,明军依旧处于下风。王勋一看又慌了,认为打下去依旧难逃败局,而此时,朱厚照安排的第二波援军仍不见踪影。不料朱厚照依旧丝毫不乱,还让江彬准备率军出击。
巧妇何为无米之炊?接到命令的江彬都纳闷得不行,不知道皇上想干嘛。
其二,他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理性,所做决定的目的性也极强。整场战役,朱厚照的命令并不多,堪称简单明了却刀刀致命。他有一个操作令人叫绝:明明是明军兵力处于劣势,在援军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朱厚照却敢于力排众议,要求王勋下令官兵出城主动冲击敌军,结果导致对方的战略被打乱,甚至一度令小王子怀疑战前的情报是否有误。而朱厚照刻意将援军分为两波,大有“杀人诛心”的意味:第一波援军拉进了双方的实力,第二波援军的到来直接搞崩了蒙军心态,导致敌军一泻千里。
由此可见,真实的明武宗绝不是一个少不经事甚至玩物丧志的小孩。既然朱厚照内心成熟,又有如此能力,为何又要在表面上显得荒唐幼稚呢?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根据史料:应州大捷后,朱厚照兴冲冲地班师回朝,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丰功伟业”告诉了老师杨廷和,还特意强调自己亲手砍了一名敌人,后者当场跪下表示恭贺。然而没过多久,宫廷内外就有流言说应州之战朝廷打输了。而明朝官方对这场战役的统计也颇受争议:根据《武宗实录》,此役“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十多万人打仗,打了几天几夜,阵亡数加起来还不过百,随便一个村头约架都比这刺激,这数据能信?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儿:既然朱厚照一役打得小王子终生不敢来犯,为何大臣们非要说这场仗打输了?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场胜利不是在文官集团的“控制”下拿到的,所以就不能认可。
众所周知,明朝亡于党争,书生确实误了不少事儿。武宗一朝又十分特殊,前任皇帝明孝宗朱佑樘跟文官集团走得相当接近,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官热衷于搞党争政权并不单单是因为贪权,而是想要实现圣贤书中“大臣跟皇帝共治天下”的理想局面。朱佑樘是个好皇帝,帮助文人把终极理想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然而明武宗朱厚照不同,这位怀揣浪漫主义与冒险精神的皇帝想要效仿太祖高祖,在马背上开创一番伟业。然而,战争会造就大量勋贵,他们会挤压文人在政治场上的生存空间,这是文官集团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即便应州一役赢得振奋人心,文官也不愿接受。
以小见大,实际上,很可能明武宗究其一生都在与文官集团抗争。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他亲佞而不远贤,虽然宠信过“八虎”这样的酷吏,江彬这样的弄臣,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帝国的核心官僚体系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相反,这些“奸佞”对明武宗又有着各自的利用价值:像刘瑾这样的恶棍,能帮皇帝从文臣手中抢夺权力,敢对文官下手,恶贯满盈的他又能让明武宗用后即弃;江彬这种行伍出身的军人,可以帮助明武宗控制军队,尽最大可能避免被彻底架空。
再说朱厚照最被批评的另一大“罪行”——修豹房。《明实录》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渲染豹房的奢华,声称明武宗在其中豢养了各种美女,其中甚至包括幼女。武宗幽居其中,就像是修了鹿台的纣王,日日笙歌荒废朝政。实际上,无论是躲进豹房还是宣府的镇国府,朱厚照都曾明确吩咐,要将奏折悉数呈上。他批复奏折的效率也很高,朝臣是如何发现皇帝偷偷摸摸跑出去打仗的?一说正是因为那几天奏折批复得慢了,引起了大臣的猜疑,这才露了破绽。
总而言之,史料中的明武宗玩物丧志昏聩不堪,似乎集齐了历史上所有昏君的劣迹;然而诸多细节中的明武宗又完全是另一位皇帝,他不但本性善良,还成熟稳重做事极有手段,玩得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权谋。然而,正是因为想要冲破束缚,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一番作为,触犯了文官集团既得利益者的底线,最终被文官们联手封杀,成了咱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是否会有这种可能?否则毛主席也不会如此点评:“《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事实上,从成绩来看,明武宗也绝不该被称为“昏君”。他大搞江南赋税改革,减轻百姓生活压力,仅用2年时间就解决了江南各省拖欠长达10年的赋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他还落实了“市舶司改革”,尝试打开海禁,扩大了国库税源。结果,“昏君”朱厚照在位15年,大明帝国的财政总收入超过了“明君”朱佑樘在位的18年,而后者就是被文人们大书特书为“弘治中兴”的太平盛世。除此之外,朱厚照并不糊涂,他深知朝中谁能干事,并对这些大臣尤其宽容,帝国的行政系统始终保持高效。以最低标准来衡量,终武宗一朝,明朝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朱厚照做一个“守成之君”都绰绰有余,更遑论昏庸?
又有人说,朱厚照之死存疑,或许是场政治谋杀;倘若如此,这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遗憾——明武宗一朝,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凸显,而朱厚照对此并不排斥,反而很感兴趣。倘若朱厚照在这场政治博弈中笑到了最后,中国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入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光辉大道?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有不少人认为,朱厚照庙号中的“武”就足以体现其“文治武功”。事实上,谥号中的“武”才是褒义,庙号中的“武”实为暗贬,大有“穷兵黩武”、“鲁莽”等意思。朱厚照终其一生都在跟文官集团斗争,甚至不惜打造第三方力量同对方抗衡。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然是孤独的,也是悲壮的。临终之时,那句“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不知夹杂了多少遗憾与绝望。明武宗的“昏”与“明”至今沦为一个谜团,这又充分体现了一大铁律:历史是任由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整个问题说复杂确实挺复杂,但说简单也很简单,一切都归于一点——都怪朱厚照没儿子。
一天到晚道德挂嘴上的,基本上暗地里就一男盗女娼,大明文人尤甚
朱厚照是土木堡之变后少有的敢出塞和蒙古人干架的明朝皇帝
朱厚照比他堂弟强多了,明朝的根基就是嘉靖败完的,好不容易出个张居正收拾烂摊子,又出个万历
明武宗的军事才能在明朝绝对可以排名前五!“ 谥号“武”说明他的武功绝对一流!而且朱厚照聪明绝顶,在明朝可能排到前三,在中国历史皇帝中也可以排到前五。
对他来说一切身后悲剧的缘由就是,帝位传给了堂弟不是儿子。
就凭一仗打的蒙古三十年不敢犯边,这功绩谁也抹杀不了![点赞][点赞][点赞]
朱祁镇是最搞笑的,光凭杀于谦这一项,就不可能追谥英这个字
朱厚照倒霉就倒霉在没儿子上了,我没经历过他的时代,但是我在故宫几次进出,也在皇城根待了很久,居然就没听到过豹房确切的位置,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东西一直是个问号!同时,看看嘉靖的玩法就能知道朱厚照之死大概真的不那么简单。嘉靖也是一个致力于与文臣制衡的人,正因为有了朱厚照的例子在前,后面嘉靖与文臣斗法,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同时由于嘉靖是藩王就位,不把朱厚照搞臭了,也坐不稳天下,所以就这样了。。。同理,这样被诬陷的还应该有纣王和刘贺!
正德、天启,被黑的最惨的两个皇帝,万历排第三。
大战小王子,捉宁王平叛,莫名其妙的死去,朱厚照人生挺精彩
黑大明朱家皇帝无所不用其极,最无耻的就是满人达子和文人清流!!!
呵呵,好坏全凭文人一张嘴,明武宗虽非庸才,不过离英明神武,还是差的太远。翻案成风,要不的得。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才是汉族最大的损失,不然凭他的手段,全世界都要说普通话,可惜三十二岁就死了
我明武宗绝对英明神武
正德最大错误就是没儿子,才让嘉靖检漏。才被黑得不成样子。看人家“十全老人“六游江南,花费无数、怨声载道,宠信和珅。不也得了“康乾盛世”。
明朝好几个皇帝死的莫名其妙,还不是问题吗
能做事的皇帝基本都死的早,玩弄帝王术又能做事的明朝也就前4个,后面的始终缺一样
朱厚照,他老子给他留了一手好牌,结果打个稀巴烂!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朱厚照还要说放了宁王,想自己去抓,把政治当儿戏!而且最神奇的是王阳明的爵位居然还是嘉靖帝封的!所以去他妈朱厚照的!
他是所有皇帝中唯一没有三宫六院的
武字道进了明武宗一生,之所以被黑化了,归根究底是没有儿子,皇位没有了继承人,没人给他吹牛逼[呲牙笑][呲牙笑]
朱厚照有个电视剧何炅演的 装彪 其实很聪明 只是贪玩
明史是清狗写的,不能全信
明史小说也,信不得
像极了现在的公知
明朝的历史是被大清朝改写误陷而成的!清朝皇帝为了自己正义而得到天下,找一个冠勉堂皇的理由罢了!
被文官集团谋害的
土木堡之后朱元璋和朱棣在天上根玉帝申请赐予我大明一个厉害的皇帝吧 于是有了独苗朱厚照 结果对外确实很厉害 不过文官集团更厉害 于是乎我们的正德大帝被文官玩死了 朱元璋和朱棣一看好嘛文官这么厉害又求玉帝给大明一个中心又厉害的文官就有了中兴的张居正 结果死后又被昏君毁了
武宗不是白叫的,千百年还有其他人么?
那帮文官缺德带冒烟也没敢在谥号上搞鬼,人家是武,这就是地位。
历史是小编写的
就是一个熊孩子,抢男霸女的恶霸,最后还自己淹死了
感觉老朱家就没个正常人,有一点都比较刻薄寡恩[呲牙笑]
中国文人看他不顺眼
死于肺炎,落水后就高热不退,很明显的症状,可惜那时候没有抗生素啊
可惜了
武宗皇帝只是想收回兵权,就被文臣弄死了,嘉靖,万历权术如此了得的皇帝都被逼的深居后宫几十年不敢上朝,可见文臣势力多么庞大和厉害,要是让老朱知道了,啧啧
朱厚照是被杨廷和搞死的!在文官集团心目中,不听话的皇帝换一个就是了!正德如此,天启同样如此!正德落水,太医治不好(?),然后正德希望找个民间的医生,杨廷和明确拒绝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落水风寒?治不好?而最后正德吐血而亡!风寒能吐血?[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也是落水病没的 你说奇怪不
没有儿子为什么不传给女儿?女儿也生不出来儿子吗?
他和朱由校一样,死的都很蹊跷,被文官集团谋杀可能性很大
科举就是文科生太多。
风流,乱来只是他的遮挡,因为当权是文人集团,本想夺权,后来暴露就被失足落水。肺炎而死。
伟大功绩就是所谓‘‘应州大捷’’,我告诉你:根本就没有什么应州大战,更没有应州大捷,就只有一个小规模的遭遇战。明军,根本就没有大规模调动,也没有正规史官记录,都是这货随口一说而已。
朱家碰上东林党就是必死之局没有破解的可能
损失你妹 猪家没一个好东西 一群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