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5年12月入伍后,指导员提醒我们把每月6元津贴中的一半即3元存到连队账户,退伍时取出带回家,谁知让我养成了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1976年2月底新兵训练结束下连后,我被分到特务连成了一名战士。
刚下连不久的一次思想教育课上,指导员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在坐的绝大多数战士都来自农村,有的同志还来自贫困的地方,生活都很艰难,而新同志一到部队,每个人都能领到每月6元的津贴,对有的家庭来说,这笔钱十分难得,因此,我们要珍惜,更要用好。
指导员说,现在全团开展忆苦思甜教育,为了培养同志们艰苦奋斗精神,连队党支部号召全体同志爱惜每一分钱,自觉把津贴的一半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同志,每个月的6元津贴最起码要存一半,也就是要把3元钱存到连队的账户里,退伍离开部队时,再全部取出来带回家……
当时,我们连队上课的地方在饭堂,由于人多,我们八班的战士按顺序排到了饭堂的后面,而挨着我们坐的是九班,当指导员讲到要存3元津贴时,旁边一个湖南老兵悄悄在讲怪话:你一个月八、九十块钱,我们这几块钱你还盯着干啥?
当时会场上鸦雀无声,老兵的怪话声音虽然不大,但刚一说出来,竟引得周围几个兵嘿嘿地笑,而这一切,正好被指导员看到了。指导员当即说道,王成军,你花钱最没计划,津贴到手还没两天,全让你花光了,还经常向战友借钱,你还在这讲啥风凉话。养成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好习惯不好嘛?
原本只是逞能,不曾想却被指导员给当众戳穿,王老兵顿时就不吭声了。
但是,指导员并没有停止这个话题,而是继续和大家说道,咱们连有一个老兵平时花钱没计划,大手大脚,津贴发下来还没几天,钱就花光了,于是,就到处借钱,结果先后借了其他8位战友的钱,结果他退伍时还不起战友,竟然一声不吭回家了。
没想到他走后,被借过钱的8位战友直接向连队领导汇报,但人已经走了,钱也就要不回来了,最后闹得这名退伍老兵从此不敢和连队战友联系,落下了欠钱不还的不好名声……这样,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大家不希望成为这样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吧。
指导员的话令人深思。
晚上,班长召开班务会,讨论指导员下午讲课内容,班长语重心长地说,指导员讲的这个老兵,他也认识,而且班长就是被借走钱的8个人中的一个,虽然老兵借走了班长20元,至今未还,但这个老兵从此再也不好意思和班长联系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个老兵挺“狡猾”的,他退伍时,不是一个借钱都不还,而是悄悄偿还了3个老乡的钱,他怕不还老乡的钱,大家退伍回老家后再见面不好看……
但是,这个老兵至今没还其他战友的钱。
在班务会上,其他战友陆续发言,对这种花钱大手大脚没计划、乱借钱借成仇人的现象纷纷批评……
听着战友们的讨论,我不由得想起了入伍前家里日子的艰难。
我是57年出生的人,在弟兄姐妹中排行老四,从我出生到上学,我没见过钱,上学交的学费还是父亲到学校给交的。
记得我上4年级时,双胞胎两个弟弟要上二年级,而大姐上初中一年级,那一年开学家里实在拿不出4个孩子的学费,父亲到村里借了6户人家,才凑够我们上学的8元多钱,这个事还是爷爷告诉我的。
爷爷说,家里没钱,平时到地里干活,生产队记工分,年底生产队按咱们家一年计的工分,折算成钱和粮食,但钱给的极少。然而,家里连平时做饭必须买的油、盐钱都不够,没办法,只好把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鸡蛋拿去换油、盐和针线。
那时我和弟妹都不懂事,家里的鸡好不容易下了鸡蛋,我们几个不是偷偷地喝了,就是趁大人不注意,拿出去换冰糕,当时,一个鸡皮换一根冰糕,即使母亲发现我们偷鸡蛋,也大多说我们两句,这事就算过去了。
73年爷爷病倒,胃痛得厉害,但爷爷始终不肯去医院,因为爷爷知道家里没钱,胃痛得实在难受,就用一根棍顶住胃部……
深秋时分,爷爷临终前想吃梨,公社代销点就有卖的,但当时家里实在拿不出买梨的钱,母亲只好拿4个鸡蛋才换来一个梨,但是,梨刚拿回家,爷爷就去世了……爷爷下葬那天,父亲哭得很伤心……
如今,我当了兵,每个月都按时领到6元津贴,当我写信说每个月都能领到6元津贴时,母亲一声叹息,让妹妹给我说,钱不敢乱花,攒下来能办不少的事。
听了指导员的这堂课后,我头一个到司务长那里存了3元钱,剩下3元钱,我要办许多的事,买肥皂、牙膏和牙刷,还有信纸信封和邮票(8分钱一封),这些都是必须花的。
后来,我们经常参加军事训练,长时间摸爬滚打,鞋子经常磨出洞,军装也不时挂烂,我们就到军人服役社,请阿姨给缝补一下。
当时,服务社修补衣服和鞋子上的洞,一个小洞1毛钱,一个大洞2毛钱。阿姨缝补破烂处的时候,我就站要旁边静静地看,其实我不是不放心,更不是监督人家干活,而是站在那里发呆,有时一站就是好久,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1977年9月,班长回家探亲。班长快退伍了,他想在退伍前探亲,把自己的婚事搞定。
临回家前,班长从司务长那里,领到了自己攒了4年的津贴186元钱,我一听班长攒了这么多的钱,非常羡慕,班长说他第二年的津贴是7元,第三年是8元,当班长后还有2元班长津贴,因此,自己才能攒下这些钱。
周末上午,班长到县城去商店去买回家的礼品,下午他回来时,手里的提包塞得满满的。班长给我们说,他当兵这些年一直没回过家,感觉欠父母的太多,想给他们买点东西……
班长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说,他给爷爷买了两瓶当地的林河大曲酒,给父亲买了一条红梅烟,给母亲买了5斤毛线,还有两块洋布,一盒糕点,而给两个妹妹各买了5本作业本……
望着班长收拾好的提包,我心里一直发酸,我啥时候能像班长一样探亲,也会给奶奶和父母、兄弟姐妹他们买好东西的,当兵这么长时间了,我真想他们。
班长走了我心里空落落的。我盘算着,我已经在司务长那里存了66元,我相信自己会像班长那样,平时计划好自己的开支,认认真真存钱,到将来回家时,也给家里人带些好东西。
其实,我存的钱不止3元,我精打细算,平时用不着的东西坚决不买,更不会像别的战友那样,一到周末,就到县城去下馆子,看电影,到1977年的时候,我的津贴涨到了7元,我坚持存4元。
然而,当兵的4年里,有的战友时不时到军人服务社买些零食吃,也有抽烟的,但我从来不买零食,也不抽烟、喝酒,我不出去吃饭,一直在连队食堂就餐。
当时,连队战士每天的伙食费是4毛7分钱,虽然每餐饭一个班一大盆菜,馒头和稀饭管够,我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入伍前,我们家哪能吃这么好,经常是红薯稀饭,咸萝卜丝或咸菜,由于我们家孩子多,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像猪开饭时一样抢,就这,还不一定能吃饱。
虽然我精打细算,但我决不是那种很“扣”的人。
1978年5月,连队一名战友家里突发火灾,烧掉了两间房子,一家人顿时没地方住了,战士收到电报十分着急,连队特批了一个星期的假,让他回家处理家事。
临回家前,战友们自发捐款,我急忙从司务长那里取出20元钱交给了战友……后来,战友回家后,又借了些钱,在生产队的帮助下,总算把房子修建好了。
回到连队后,战友对我说,幸好他参加了连队的存钱活动,他回家时取出了全部存款,再加上战友们送的,回家带了300多元钱,帮了家里的大忙。
战友对我说,他现在没钱,等攒够钱时一并还我,我却笑着说,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钱不着急还……这名战友退伍前,还给我20元。
1979年深秋,在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前,我从司务长处结清了全部存款,一共329元,我自己不敢相信自己能存这么多的钱。
回到家后,我把这笔钱交给父亲,可父亲却不收。父亲吃惊地对我说,你当兵存了这么多的钱?要知道,当时我们公社主任一个月才39元钱。
后来,我用了不到200元翻修了一间房子,还娶了个老婆……
退伍后,我被安排到公社面粉粮油厂上班,由于我当过兵,三年后成了面粉车间的主任,之后,还干了5年副厂长。
无论是车间工人,还是后来的副厂长,条件一点一点好了起来,但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如今,我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无论何时,我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习惯,从来不吃零食,花钱也从不大手大脚,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寻常人家的日子这样才稳当。
我经常教育我的两个孩子,凡事一定要有计划,即使生活条件好了,也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横不攀,竖不比,过好自己的生活,把钱用到刀刃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远处的无限风光只是一种风景,身边的勤俭才是生活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