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在山西爆发了当地最大规模的一次大会战,这就是中条山大会战。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两倍于日军兵力的国民党部队居然一败涂地,气的蒋介石大骂:无能之辈!你创造国民党军队最大之耻辱,你马上停职来重庆接受调查!
尴尬的山西地区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上,国民党将正面战场划分为许多个战区。在这些战区中有两个战区比较特殊,他们就是第一战区和第二战区。这两个战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纵观抗日战争历史中,这两个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却很少能够创造一些战役的胜利。这里面当然有后来日军将主要军力纵深进入中国腹地的原因,但是第一第二战区自身有不可忽视的原因。
1937年北平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的兵锋最先指向的就是华北地区。在民国时期山西被阎锡山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其他势力严防死守,总是担心别人会渗透进自己的地盘。
阎锡山本人虽然在日本读过军校,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军事理论认识,但是真说起来打起仗来还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比起他打仗的本事,阎锡山更为出名的是自己打算盘做生意的头脑。山西自古以来晋商之名传播内外,在这样一个商业氛围浓厚地区熏陶出来的阎锡山精打细算的头脑也不足为奇。
阎锡山虽然算盘打的叮当响,但是眼界却不够开阔,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内的几大军阀中晋军的战斗力一直不敢恭维的重要原因。1937年北平卢沟桥事变之后,各个地方军阀纷纷响应蒋介石的号召派出军队支援抗战。其中西南的川军被一分为二,一支北上参与华北地区的抗战;另一支则向东进入淞沪战场,其中北上便是川军邓锡侯部。邓锡侯麾下部队装备太过落后,虽然是响应团结统一抗战的号召,但是蒋介石对于这些杂牌部队的军事供给却显得格外不上心,以至于邓锡侯部到达山西战场之后衣衫褴褛装备破旧,面对精锐的日军根本无法抵抗。形势危急川军无奈之下只好抢了晋军的军火库。
阎锡山看到有川军如此鲁莽不由大怒,勒令川军离开山西。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藏着掖着,又不能很好配合其他兄弟部队的作战,整个山西地区作战的局势反而是靠着八路军逐渐在敌后打开了局面。
卫立煌的鲁莽
在抗日战争中二战区表现不怎么样,同时一战区也是难兄难弟。
国民党部队和日军也围绕着一战区的河南战略要地展开了一系列的作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封会战。兰封会战正是由于蒋介石麾下大将桂永清临阵脱逃,导致薛岳等人的谋划功亏一篑,进而导致决堤花园口,百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
随着日军主力持续深入中国腹地,一战区暂时和日军陷入了互相拉扯的僵持局面,与此同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已经换成了卫立煌。卫立煌是有能力的,在1941年中条山大战之前,中日双方军队围绕着中条山曾进行过十二次之多的交锋争夺,而这十二次的交锋均是中国军队成功守住了中条山。
这样的成绩让作为一战区司令长官的卫立煌认为自己对于中条山的防守无懈可击。然而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卫立煌对于中条山范围内国民党军队的安排实际上是风险很大。卫立煌认为军队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会极大提高战士的士气。这话是没错,但是背水一战这是人家韩信拿出来用的,先不说使用者有没有韩信的水平,就说人家韩信也没有把这一计连着用十二次,无论什么样的激励手段连着用十二次也会让士兵疲劳。
除此之外,卫立煌将部队安排在了中条山上居高而临下。这当然可以对进攻的日军造成巨大的杀伤,但是同样也要认识到一旦部队来到山上就会严重的缺乏供给。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早就给出了答案,当年三国时期,马谡执意要在街亭居高临下,结果就是被魏军断水断粮一举攻破。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场上,国民党将领张灵甫自作聪明,整编七十四师拉上了孟良崮山上,结果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以雷霆之势全歼。
从内到外的混乱
还有更加重要的问题就是防守中条山的国民党部队在成为了十二次之后错误的认为日军能力不过如此,原来的守军断断续续往外调出了一部分。在中条山大战之前,中条山上的守军也只有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十四集团军。
一般来说国民党即使是这样的两个集团军也应该有十七万人左右,十七万打十万看起来也不错。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普遍存在吃空饷等问题,实际人数远远低于十七万人。
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这样充满危机的局面如果让卫立煌全权指挥的话结果不一定能赢,最起码不会如此凄惨。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蒋介石在重庆对卫立煌和八路军交往过密已经不信任他,而让何应钦来到一战区巡视。何应钦也顺理成章的对中条山战役又做了部署指挥,这一次就是乱上加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