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是怎么排名的?书记排第一,省长排第二,后面怎么排?

历史海大富 2024-10-24 04:39:46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省下设地级市,地级市之下则是区县,再往下延展至乡镇,这层层结构构成了中国复杂且高效的行政体系。

一个省的核心权力,集中于省委,而省委常委会则是权力运作的关键。

这个班子通常为11至13人,但决定着全省的重大方向与发展大计。

作为省内的最高决策者,常委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事实上,常委属中管干部,由中央统一管理,常委的排名并非仅依照官职高低。

省委常委是怎么排名的?书记排第一,省长排第二,后面怎么排?

省委常委班子

中国的政治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再至基层,形成五级架构,分别为中央、省、市、县、乡。

这种分级体系的意义早已有先贤总结,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此言不虚。

相较于中央政权的宏观指导与基层政权的具体落实,地方政权——涵盖省、市、县三级,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

在这层级中,不仅要贯彻中央决策,还须统筹地方事务,协调各方利益,使政权稳固、社会运转自如。

地方政权作为国家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中枢环节,其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战略的落地效果,甚至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在省级政权中,省委常委会是核心决策机构。

其构成不仅反映了地方党政班子的治理能力,更关乎党的执政水平。

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省委常委作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党委的常务委员,属于中管干部,地位特殊。

常委会的组成和运作机制,直接关系到地方政策的推行力度和效果。它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更是中央政策向下延伸的触角。

自2016年起,党内明确了地方委员会常委会的“编制”要求:省级常委名额设定在11至13人之间,而市、县两级常委人数则为9至11人。

同时,党内对书记和副书记的职责也作了清晰划分,书记1名,副书记2名,专职副书记的职责则主要在于协助书记抓党的建设,避免过度分散于政府事务。

党的地方委员会换届,书记、副书记与常委会其他成员的选举的机制更为复杂。

这一过程由全会选举产生,随后报上一级党委审批,选举与审批共同保障了权力的稳固与合法性。

新当选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委通常应当任满一届,确保地方政治稳定。

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委若有工作需要,依然有权调动、任免下级党委主要领导成员。

然此类调整须有所克制,任期内变动人数不得超常委会总职数的二分之一。

党委书记,身为地方政权之核心,承担着全盘工作指挥的大任。

他不仅要主持常委会的各项活动,还需协调常委会各成员间的分工,须调动各方力量,以确保政令通畅。

担任政府正职的党委副书记,则与书记一同分担重任,但职责有所侧重。

他主抓政府全面工作,领导政府党组,确保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具体操盘者。

常委会其他委员依照职责划分,负责分管领域的具体工作,不仅要推进地方事务,更需承担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在各自领域中得到落实。

省委常委怎么排名

省级常委的构成,是地方政治权力布局中的关键环节。

通常,组成常委班子的成员包括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以及常务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纪委书记等几位核心要员。

此外,省政法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省委统战部长、省会城市书记、省军区司令员,以及副省级城市或经济主体城市的市委书记,也常列其中。

领导班子的排序在这其中自有规律。

位列前三的固定排序为: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

这三者无疑是省内权力架构的“铁三角”。

其中,省委书记高居首位,既掌党又领政;

省长紧随其后,作为政府的“一把手”,掌控全省经济和民生大局;

至于省委副书记,尤其是专职副书记,则侧重党内事务,负责党的建设与组织协调。

若再细究排序的细节,往往省委书记、省长(兼任副书记)、专职副书记的次序无可争议,排在首位的省委书记毫无疑问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影响力。

其余常委的排名通常以“入常”时间为依据。

虽然我们不一一详述每个职位,但总体来看,常务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纪委书记等,皆为省内举足轻重的力量。

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分管领域中拥有较大话语权,更在推动政策和地方事务中担负重任。

然而,倘若几位常委同期入常,则排序的依据可能会更加复杂。

此时,干部提拔为副省、副厅或副处的时间,便成为排定先后顺序的关键考量。

经验的累积、职务的历练,往往会影响其在常委会中的排名与影响力。

但要注意的是,排名并不总是等同于权力的大小。

入常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常委班子的排名虽然按时间或职位排列,但真正的权力,还取决于其在特定事务中的资源和影响力。

例如,某一职务可能在经济、政法或宣传领域拥有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因而尽管排名靠后,其在特定事务上的发言权未必逊色。

常委会议上,排名靠前者在发言机会和政策讨论中的权重通常更大。

在固定流程之外,常委们常根据入常先后依次发言,这种话语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的进程与结果。

而重要城市的市委书记如果想要进入省委常委班子,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比如地级市的正厅级“一把手”,他们被提拔进入省委领导班子,晋升为副省级领导,同时依然留任原地,继续担任该地市的“一把手”,以省委常委身份兼任。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地方领导的一种“高配”,即由副省级领导掌管地级市的行政事务。

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由“一把手”进入省委常委班子。

经济发达的地级市通常是全省财政、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其领导在全省政务中的话语权自然水涨船高。

这类市委书记能够参与到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分配和重大决策,成为省级事务的重要决策者。

省级党委常委如何产生

从个体层面看,常委的产生无外乎两种方式:“省级党委选举+中共中央批准”对应换届调整,而“中共中央任命”则对应届中调整。

这种届中调整,依据动议的提出主体不同,又可细分为“决定任命”(由中央直接提出调整动议)和“报批任命”(由省级党委提出调整动议,经中央审批)。

无论换届调整还是届中调整,其本质都是干部交流的具体体现。

1999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领导班子换届或届中调整时,应有计划地进行干部交流。

此后,干部交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2006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进一步强调: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并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

在这种规定的框架下,市、县两级党政正职领导成员未任满一届者一般不交流,同一地区的党政正职领导一般不同时进行交流。

而且,领导班子一次性交流的成员通常不超过三分之一,确保地方政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换届调整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不仅对省级党委选举产生的常委名单拥有最终批准权,还严格审核省级党委推荐的人选。

具体来说,中共中央不仅会对初步人选进行考察,还要对最终提交的决定人选进行全面审查和批复,确保选拔程序的公正性和人选的可靠性。

尽管《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党委常委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数应多于应选人数一至二人,然而党委书记、副书记则实行等额选举。

虽然黑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曾进行过差额选举常委的尝试,但当下大多数省级党委常委的选举仍以落实“组织意图”为核心。

这表明,选举形式虽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整体选人用人的大局仍由中央统筹。

不仅如此,届中调整的灵活性更大,通常在换届调整后可以进行多次调整。

由于省级党委常委通常兼任的职务相对固定,届中调整的常委除非因年龄偏大、违纪违法,或中央另有安排,大多数都能在下一轮换届中继续留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的提名权与考察权逐步从省级党委转移至中央纪委手中。

比如,2015年3月颁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便明确规定,省纪委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由中央纪委与中组部共同负责。

这一制度变革意味着,省级党委在调整担任纪委书记职务的常委时,不能再单凭自身意图行事,而需征求中央纪委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中纪委不仅要对拟推荐人选进行全面考察,还必须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将人选上报中共中央审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省级党委常委的任命方式,究竟是由中共中央批准产生,还是由中共中央决定任命,直接影响了这些常委的来源与背景。

若是采用“批准任命”的方式,省级党委通常会向中央推荐人选(除省委书记、省长等核心“一把手”外的常委成员),这些人选大多来自省内,意味着省内干部资源的优先利用。

而“决定任命”则不同,由中共中央直接提出候选人,这类常委更可能来自省外,体现了中央在省际干部交流上的战略考量。

这种任命机制,使得干部的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政治常态。

更进一步看,干部交流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使得省级党委常委的来源愈加多样化。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干部交流可以在不同地区、部门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地方与中央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机构之间进行”。

这种灵活的交流机制,打开了干部任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得各类组织与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

2019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更进一步拓宽了选拔范围,明确指出:“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可以从党政机关内部选拔,也可以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

这种规定反映了选人用人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尤其是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更加注重从具备基层管理经验的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中选拔。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近年来省级党委常委的构成呈现出更为多元的面貌。

不再局限于传统党政系统,而是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展,涵盖了更多不同背景和经验的领导者。

这种干部的流动与交流,既是政治布局的需要,也使得地方治理愈加富有弹性与活力。

通过干部交流制度的不断深化,中央得以更好地掌控地方政治生态,同时推动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

这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资料:

大国干部调配:中国省级党委常委的来源向杨省委常委基本构成与领导干部培养机制研究冯志峰

12 阅读:9435
评论列表
  • 2024-10-24 11:48

    说的简单一点,书记省长专职副书记前三,后面的排名不看职务主要看个人资历

  • 2024-10-24 22:44

    省委书记、省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属于正省部级,排名正前面。

  • 2024-10-24 10:48

    现在省里前三是固定的,后面根据当选省委常委时间排!

  • 2024-10-24 09:40

    啰哩巴嗦

  • 2024-10-24 23:10

    吃饱撑的!!

  • 2024-10-24 15:11

    政协主席呢?

    我就看看、不说话 回复:
    党委常委
  • 2024-10-24 17:27

    书记,副书记省长,副书记。这是前三,后面的没有排名。

  • 2024-10-24 14:50

    书记,副书记兼常委,肯定要排在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