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武帝罢黜的道家中找到未来文明的尘封钥匙

李首之 2024-12-13 00:09:01

尽管在世界上,老子的知名度、认同感、影响力比孔子更大,但在中国和东亚邻邦,孔子显然更胜一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孔子的地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国策中已经奠定,道家则是这场变革的主要罢黜对象,影响至于今日。

而中国和世界发展现代文明、走向未来,有必要对此复盘和展望。

在汉武帝掌权之前,从汉惠帝、“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年少时的窦太后执政,都奉行黄老道的学说。

在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父子的著作中,都体现了当时人对道家的高度推崇,描述了道家对促进中国繁荣所作的贡献。

而在更早的战国时期,诸侯分立,百家争鸣,黄老道就是显学,其中“稷下学宫”尤为著称,各派诸子多受影响。

而庄子、列子等只是道家的小众派系,也比不上宗老子道德之意的法家学派。

直至战国末期,秦国实际统治者、相国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仍以黄老道为主,兼采百家。

后来秦始皇亲政,宗奉法家的申、韩之术,仍不脱老子之学的渊源。

所以,从战国中后期至西汉中期,道家风行中国数百年。

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主要就是针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黄老道等有关学说。后经过一番演变,外儒内法成了历代王朝的指导思想。

虽有少数时代如六朝时期、部分帝王如李世民等推崇道家,但儒家长期在帝制时代居于主导地位。

而东汉后期诞生的道教,数次试图参与逐鹿,最后在皇权打击下,走向或依附皇权争做“国师”,或追求个人修仙等道路。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强大神权,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而儒家对皇权的适应能力很强,更能为之所用,加上还有其他优势,遂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

黄老道兴起于多元化、去中心化的战国时期,在激烈的横向竞争和“下克上”氛围中,各国君主、公卿危机意识强烈,更自戒自制,这一风气得到汉初开明君主们的继承。

道家主张市场自由、放松管制、限制权力、宽松舆论,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活力,但在一元化的帝制架构内,道家学说与皇权的强化和冲动存在结构性矛盾。

靠君主的自觉不可持续,汉武帝只是做了帝制时代早晚会出现的事。价值观影响制度,制度又反作用于价值观。

现在“墙里花开墙外香”,随着近代以来《道德经》走向全球,道家学说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广为推崇,这与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多元化、去中心化趋势有关。

老子之道与当代一些价值观、社会制度并不一致,但可以兼容,更有独到之处,是一把打开未来文明的尘封钥匙,值得当代世界挖掘和弘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