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心中的圣火——兴趣小组

外面世界这么大 2024-04-23 06:02:49

有一些时间没有写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过得飞快。

为了记录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对教育的观察,还是应该花心思与时间来写,这可以帮助到孩子们和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

这几天下了几场大雨,雨过的晴天总是蓝天。我准备了光学镜来进行今天的实验活动。

本来应该来六个孩子,不过有一个孩子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所以,缺得多了,我也就不主动叫他了。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里有事情,所以临时请假了。有两个孩子,一个晚上可能玩久了,一觉睡觉到12点,错过了,和他一起来的另一个孩子就没有来。

来的两个孩子,是从来都准时的两个孩子,一个远,一个近,其实就像上学一样,无关远近,孩子们都几乎不会在上学的时候迟到的。所有的迟到只因为一个原因,内心没有强大的愿望,想想第二天要去做有意思的事情的早上,可能早就醒了,睡不着了吧。(上学不迟到不是因为这个。)

写下这点,是因为虽然,我也是努力在尝试让活动变得有趣,但是,再有趣,我也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也在参考那些做得有趣的人的理念与实践,但总归无法与强大的专业团队想比。这些专业的精英团队,挖空心思全力制作的游戏、视频、动漫、小说……,就是成人也同样天天沉浸在这些内容里,何况孩子呢。

所以,我只能够努力去更新我的理念,每天花更多的心思去让我做的活动更有意思。因为,我总想点燃孩子心中的圣火:让世界变得清晰而真实,因为,虽然我们国家前几天公布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已经达到了14.14%,就算这没有夸大数据吧,那么也说明啥呢,说明85.86%的人对这个世界是迷茫的。当然了,他们就像他们表现出来的一样,几乎无所不知。

这里划一个重点:孩子在面对挖空心灵为他们准备的有趣的事物的时候,更容易沉浸进去而无法自拔。教育工作者不抱团让教育变得有趣,强逼硬塞,那么现在的局面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把以前自己学习的经验拿到现在来用,什么苦中苦,人上人的,毅力、坚持、苦作舟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彻底厌学,更深入的沉浸在那个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去,关键是,可以让这种美好的感觉持续到老。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本书上讲,学习就是为了追寻智力上有趣的东西,而让人在学习中感觉到兴奋的是,追求应用,解决问题,为了让理论变得尽可能的优雅和美。

这两种学习的态度,一个让人感觉窒息,一个让人感觉充满自由的激情。但是,前者好操作,拿起各种鞭子挥舞或者真的打下去,在孩子无力反抗的日子里,总是好使的,而拿起鞭子总是容易而简单的。当孩子感觉自己足够反抗的时候呢?这也不用举例,满目皆是。后者呢,在引导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这个事情上面,你不挖空心思,那么交出去,教育者再不挖空心灵,那么那些挖空心思者,就一定会让孩子变成他们的用户,而你就成为了为用户埋单的客户。吼、骂、喊、打就再也不起什么作用了。

好奇是孩子的本性,引导它到认知真实世界(学习的本质)上,还是被利欲熏心者引导到虚拟世界中,就是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了。

但是,自己的孩子总是只有一个两个不是吗?

写多了一些。回到活动本身。

今天的问题有两个:

1:在行驶的火车内,如果跳起来会,会掉在原地,而在火车之外却会掉在后方。

我本以为火车之外是指站在地面上,我说怎么可能跳起之后掉在后面呢。原来讲的是比如站在火车顶上,我说那一定是因为空气的阻力。她说,就算没有阻力也同样会掉在后面呀,因为自己跳起来了,火车却在向前,所以自己掉下来之后,当然是在后面了。

这其实是一个半真实的实验,在火车内是真实的体验,谁都可以去验证。虽然这也不准确,比如在火车加速或者减减速的时候去做它就一定不会成功。只能够在火车匀速的时候去做才能够成功。加速的时候会掉在后面,减速的时候会掉在前面,当然极有可能会摔跤哟,因为刚接触地面的时候,脚相对地面停止了,而上面的身体却还保持原来的速度,这时还没有扶手,就危险了不是?

那么站在火车顶就是一个相当然的思想实验了,思想实验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它的假设是正确的,比如跳起来自己就静止了,火车向前跑上对的,但是,自己就静止了,这是不对的,而是自己和火车同样是静止的。因为在前进方向上,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因为跳起而减速了。

2:无法理解为什么浮力会和水的深度和体积有关系。

我一下子也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于是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压强是随着深度增加呀,所以浮力也就增加了。

对于初二下的孩子来讲,这本身是一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婉循来讲是一个新问题。

好吧,我尝试让初二的孩子重新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让初一的孩子理解这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们对于质量、重量、密度、长度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是处于背诵状态,而不是理解的状态。那么理清有这些概念非常重要。

我一直讲,要在真正学习物理和化学之前,把相关的概念早早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以现在的教学方式,可能也只能够是突然遇见,然后强化记忆,最后变成学过就忘记的东西。

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时间就一个半小时了。结束今天的活动。

最后,更新一下我们的实验:

这个实验,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光学也有趣。

准备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最好都是度数比较高一些的。让孩子们判断哪副是近视,哪个是远视,为什么?

然后,拿出一个放大镜,我问你们听过奥运会的圣火吗,她们讲听过。我说,你们知道圣火是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取得的吗?

她们说这不知道,嗯:

知道的人其实也不多,除非是喜欢各种仪式感强的人,我知道是因为我喜欢这种科学元素的仪式感,在古代取火可是不容易的,特别是不用别的火源来取火。

那么古代当然是没有透镜的,人们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学会了用凹面镜取火。

这是我在三峡博物馆看到的虢国阳燧。

奥运圣火以及亚运圣火都是用凹面镜来取火的,也就是来自太阳神的神圣之火。

我问谁以前用凸透镜点过火柴呢,美嘉说她以前点过,那就从她开始进行体验吧。

这才发现,她是用放大镜在观察火柴,太阳光的方向平行镜面了,这显然是点不燃的。

我告诉她,要让镜面平行于阳光,找到它的焦点,把火柴放于焦点……,几次尝试之后,终于点燃了。

嗯,任何一个事情,看似简单,自己要做起来,还是需要多尝试的。

我再拿出我的凹面镜,先让婉循来完成体验。

这里没有照片,不过可以想像,凸透镜的焦点异于太阳的方向,容易找到,不过凹面镜的焦点却同向于太阳光的方向,这就需要一些专注的控制以及在我演示的时候的认真观察了。

当然,最后都成功的点着了外面的圣火,内心的圣火呢,有没有因为今天的实验而变大了一点点小火苗呢。

我多尝试去做,孩子们一次次的去体验,当在体验之中获得心流,那么就有可能让那内心的圣火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我给自己设计的logo,孔子三千弟子,有成就者七十有二,我比不了他老人家,不过我传的道可比他老人家要强太多了,因为,我传是科学兴起之后,世界变得越来越真实的认知。

用时光来深耕吧……

期待孩子们的变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