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没有“的确良”,棉布是服装主流,的确良停产是正确的

桃成柳老人 2024-04-01 16:28:51

文/柳成荫

导读:有人公开否定七十年代五亿农民解决了中国人衣食问题这一历史贡献,说衣服不是农村人种植的棉花纺织出来的,穿的是工厂生产出来的“的确良”。本文通过大量事实,旨在揭穿这一经不住推敲的谎言。

笔者的一篇文章抛出了一个话题:的确良布料是哪一年上市的?哪一年普及的。

从网友的评论中,看出有三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七十代初,有说七二年的,有说七四年的?另一个版本是八十年代中期,具体到八六年;还有人说是九十年代。

网友评论,1974年已买到的确良衬衫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的确良上市之前,我们穿的什么布料?

一、六七十年代三大传统布料

◆丝绸服装。最名贵的当属丝绸,中国传统丝绸早在古时即有,是历代用桑蚕丝作原料的织物。这是达官显贵的身份的象征。

六七十年代,处于人民公社时期,江浙一带的不少地方种桑养蚕,是集体行为。我们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十亩桑园,都养几十张纸的春蚕和夏蚕。秋蚕是不养的,深秋天寒,蚕舍要生炉子提高室内温度的,要不蚕不能“作蚕自缚”。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时,公社供销社收购蚕茧,每个县城都有一家巢丝厂,蚕丝用来出口创汇的,别说农村人,就是城里人穿丝绸服装的都难得一见。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棉布服装。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是棉布服装一走天下。棉,棉花,用棉纱织成的布。由于近代工业比较落后,落后到甚至连一根铁钉都生产不出来,故叫洋钉。棉布也是如此,带“洋”字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称棉布为“洋布”,棉纱为“洋纱”,只能从外国进口或者由外国人在华工厂生产,故被称作“洋布”。其实,七十年代供销社的柜台上花花绿绿的棉布已有部分是国产的了,但因计划经济时代,买布是要布票的,农村人穿衣服不能随心所欲。

而绝大部分农村人穿的都是土布。六七十年代,江浙地区的农村人在自留地上种植棉花,用来解决穿衣难的问题。那时,家家户户有“纺棉车”,棉花经过纺锤,旋转纺成粗细不均纱线后,请织布匠上门织成的布料即为“土布”。织成布匹后再送染坊染色,或染成一抹光,或染成碎花。

棉布服饰,古色古香

◆麻布服饰。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知道麻布服饰的人很少,穿过农家织出的麻布服装的几乎没有了。所谓的麻布,即苎麻取白色纤维组织做成的服装。

在六七十年代,苏中地区农村人穿麻布服装的占到半数以上,因其透气性能好,夏天穿着凉爽,常常做成衬衫,故称“夏布褂子”,做成蚊帐即为“夏布帐子”。

那时江浙一带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必有两园:一是竹园,用来制作篾器的,如筛子、竹匾;一是麻园,用来纺织布料的。六七十年代的成年人都应该记得“捻麻”这个词语,将苎麻收割后剥出其皮,刮去绿色外皮,取其白色纤维组织晒干后捻成麻丝,土法织成布匹,用来缝制服装。

夏布服饰具有透气清爽,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的特点,在六七十年代,拥有一件崭新的麻布衬衫,是件不容易的事。

麻布服装,透气凉爽

二、的确良面料什么时候在国内生产的?

有人为了抹黑前三十年农民的贡献,闭口否认自己穿过农民种的棉花织成的服装,扯上了“的确良”,说进入七十年代初期就穿的的确良服装了。果真如此吗?

官方文献:“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全棉制品。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成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

从文现中可以看得出,的确良确实是八十年代才逐步推广的。中国引进化纤设备是1976-1979年,1972年设备还没有引进,何来的确良衬衫穿到身上?

官方:的确良服装“发展历史”

官方文献:“1976年,天津石油化纤厂率先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工地上高高挂着‘坚持完成毛主席圈阅的工程’的大标语。厂子建成投产后将生产大量涤纶,再用涤纶织‘的确良’布。”

生产的确良的工厂1976年才开始建设,又何来1974年“花11.8元买了件的确良衬衫”之说?且1974年11.8元不是小数目,能支撑一个人一个半月的生活费,即使有的确良衬衫卖,又有几家舍得买?

天津化纤开始建设之时,另一个化纤企业在江苏开始兴建,那就是世界闻名的“仪征化纤”。1978年,龚伦兴(原仪征化纤党委书记)奉命筹建仪征化纤厂,目标是要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两件新衣服。七十年代,用十亿元人民币建一座化纤工厂,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直至1984年,仪征化纤才建成投产的第一条生产线。

照官方文献推断,如果在1979年之前化纤设备安装、调试完成,那第二年投产涤纶生产,再把的涤纶纺织成的确良,那应该到了八十年代了。

九十年代的确良衬衣

三、的确良布哪一年开始普及的?

答案:布票退出历史,的确良一类的化纤面料一统天下。

官方文献:“的确良”推向市场后,由于其挺括、易洗、耐穿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当时中国服装市场上的明星产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刚刚起步,对于衣着的认识也从之前的单一款式转向了对质量和款式的双重追求。因此,‘的确良’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凭票,肉票、粮票,买布料自然离不开布票。“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布票是唯一解决人民穿衣的途径。

然而,布票只限于棉布一类的布料的购买,诸如“的确良”一类的布料不需要凭票购买的。的确良布料摆上供销社的柜台上后,解决了消费者没有布票的烦恼。的确良凭借当时的优势占领消费市场后,棉布受到了冷落,自然布票就再也起不了作用了。

的确良一类的化纤面料经过10年时间的发展,产品质量已稳定,生产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国人开始穿起青一色的化纤面料,最终于1993年布票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所有要票证购买物资的国有单位,诸如:供销社、食品站、油厂、粮管所等,也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的确良面料为什么成了“短命鬼”,匆匆退出国内市场?

的确良面料注定是“短命鬼”,刚刚投放市场后,因其挺刮、做出来的服装有模有样,很快受到人们的喜欢。没有比较就没有识别,最终被国人否定了:中看不中用。

因其穿到身上既不透汗,也不透气,“的确凉”三个字徒有虚名。闭气,在太阳底下穿不能很好地散发体内透出的热量,其性能不及棉布织物;不透汗,一旦流汗,汗水不能很好地通过服装的蜂窝组织挥出去。其性能不及麻织物。

同时,的确良面料容易引起静电,静电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干燥、起屑和刺痒。同时,静电会吸附灰尘和细菌等微粒,容易引起皮肤过敏或发炎。的确良还容易着好,抽烟的人都知道,一不小心有火星碰到衣服上,立马烫得洞洞眼眼,遇到明火瞬间点燃,不适合某些特殊行业操作人员,更没有用的确良面料做工作服。

更主要的是,的确良面料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在八十年代,环保治理相对还没完善,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其一、对大气的污染。的确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氰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二、污水排放污染。的确良面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常具有较差的可生化性。废水中含有许多生物难以降解的污染物,例如有机溶剂、纤维素、苯类、醇类、酯类、醛类等。此外,废水呈酸性或碱性,含有醛类、氰类、苯类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易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最终的确良服装昙花一现。

改良后的全棉面料,美观、柔软

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纯天然面料的重要性,返樸归真,重新回归六七十年代原生态的面料

举个例子:就拿简单的内衣内裤来说,你是选择化纤面料的,还是选择全棉面料?可能选择化纤的人不会太多。

其一,全棉内衣透气性和吸湿性相对稳定,能够吸收和蒸发汗液,保持皮肤干爽,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尤其在炎热天气。

其二、舒适度和柔软性相对稳定。全棉内衣柔软细腻,对皮肤温和,不会产生静电,穿着舒适无刺激。

其三、保暖性相对稳重。全棉内衣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在寒冷季节穿着。

其四、耐用性和耐磨性稳定。全棉内衣质地柔软,但强度较高,不易变形或损坏,可以长时间穿着。

其五、对皮肤友好。全棉内衣不含化学添加剂,不易引发过敏反应,适合敏感肌肤人群穿着。

无论是全棉,还是麻纱、丝绸、毛纺等面料经过改良后,无论质感、还是色彩都有了飞跃式的改进,成为健康服饰,造福人类。

总结:如果不是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有了丰富的种棉、养蚕、种麻、养羊的经验,也许纯天然的面料已经远离我们,那不仅仅我们吃的是含有添加剂的化学品食物,身上穿的也是化学品衣服了。故,三十年前农民对人类社会所作的杰出贡献不容抹黑。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