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为何要挑起七国之乱?诛晁错只是借口,其子死于刘启棋盘之下

岁月静好人容易 2024-12-05 10:32:56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谏言,接连削了吴、楚、赵、酵洗诸郡,诸侯王奋起反抗,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为让诸侯退兵,汉景帝将晁错腰斩。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七国之乱便被平定,汉景帝借此契机废除了发动叛乱的诸侯国,中央政权管辖的郡也因此扩大了一倍。

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伴随着三代帝王的隐忍与妥协。曾经,大臣贾谊也向汉文帝进献了相同的策略,但是,迫于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的威压,汉文帝只能将贾谊流放长沙。

彼时,汉文帝刘恒初登皇位,地位不稳,诸吕之乱刚刚平息,国家动荡不安,功臣集团处处掣肘,重新夺权的刘姓诸侯企肯轻易放手,帝国统一的道路无比艰辛。

刘邦大概也不会想到,承继他理想的会是曾经备受冷落的儿子。而他的孙子刘启将会在七国之乱后,完成帝国的统一,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完成他未完成的功业。

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本是与诸侯王魏豹的妾室,魏豹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被韩信击败后,薄姬成为俘虏被押送到汉朝宫廷中充作宫女。

一日,刘邦忽然兴起,在宫女们劳作的织室中闲逛,在此劳作的都是被俘虏来的女犯人,而刘邦一眼看中了薄姬,将她带回后宫一夜临幸,生下了刘恒。

新鲜劲过后,刘邦便将这对母子抛诸脑后。刘恒七岁的时候,刘邦率兵平定了代地的叛乱,于是将刘恒封为代王,发配到西北为大汉守边,远离了是非之地长安。

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公元前180年8月,汉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吕后去世,在吕后临朝称制期间,备受吕氏家族打压的刘姓皇族迅速发难,长安城内一片肃杀,这是大汉建国以来最为血腥的屠戮。

而在遥远的代地,二十三岁的刘恒正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来自长安的使者带来朝廷的诏书,希望他能接掌风雨飘摇的帝国。

是回到长安成为万人之上的天子,还是留在边陲做偏安一隅的诸侯,刘恒犹豫不决,最终,在其亲信大臣的鼓励下,刘恒决定前往长安接受皇位。

在前往长安的途中,刘恒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多变,自己不过是一介庶子,备受冷落,但如今,即将成为帝国至高无上的帝王,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公元前179年,刘恒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长安,在未央宫中,他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皇位来的容易,可要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却十分艰辛,更何况,此时的帝国举步维艰。

群臣以礼次侍。乃使太仆婴与东牟侯兴居清宫,奉天子法驾,迎于代邸。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

秦朝末年,秦始皇横征暴敛,连年征战,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刘邦建立汉帝国后,异姓王反叛,匈奴南下侵扰,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虽然刘邦采用无为而治的国策,与民休养生息,但是帝国需要时间,可内外交困的局面让汉文帝明白,他需要一个能帮助国家走出困境的帮手。

就在此时,贾谊带着他的千古绝唱《过秦论》出现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精彩论述传到了刘恒的耳中,他对这个青年才俊充满期待,不久后,他就在未央宫中召见了贾谊,贾谊提出改革经济,削弱诸侯,重视边患的政策击中了刘恒的内心。

未央宫内,刘恒与贾谊促膝长谈,相见恨晚,他们不知道,君臣携手之下,大汉帝国将迎来新的生机。

当年楚汉相持之时,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刘邦称帝后,大汉王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拥有强大的武装,政治地位仅次于帝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拥兵自重,独霸一方,成为中央集权最大的障碍。

刘邦诛灭异姓王之后,总结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在异姓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宗室的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

汉文帝即位之初,地位不稳,而诸侯王经历了三代更迭,与汉文帝的亲缘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经不再可靠,因此一再发生叛乱。

在诸侯王中,与刘邦缔结盟约的吴王刘濞是刘恒的心头大患,刘濞的封国吴国,统领东南三郡,共五十三座城池。

吴国面朝大海,背靠铜山,刘濞引海水造盐,开采铜矿铸钱,以此垄断东南经济命脉,成为富可敌国的诸侯王。

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刘濞免除了吴国百姓的赋税,他招贤纳士,不分阶层,给流民提供住所和工作保障,对逃到吴国的罪犯,他还提供保护,因此,深得吴地民心。

雄厚的国力让刘濞日渐骄横,渐渐不将刘恒放在眼里,甚至想取而代之。

汉文帝时期,刘濞的儿子刘贤应诏入长安,在与太子刘启喝酒博弈的时候,为棋子路相争,态度不恭,刘启一怒之下便将棋盘砸向刘贤,刘贤当场毙命。

汉文帝得知后,命人将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刘濞看着儿子的尸体愤恨道:“天下本一家,既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

于是,刘濞又派人将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儿子的死让刘濞明白,只有拥有了那至高的权力,自己才不会成为俎上鱼肉。此后的二十年,刘濞厉兵秣马,开始与中央抗衡,他要为儿子报仇雪恨!

诸侯国逐渐成为帝国的威胁,贾谊深知汉文帝刘恒的顾虑,于是主动上书,提出了削藩的政策。在贾谊看来,想要削弱诸侯的力量,只有不断拆分,才能让他们无法与中央抗衡。

也只有这样,汉文帝才能想汉帝国的统一大业迈进一步,然而,贾谊的方案已提出,就遭到了功臣集团的强烈反对。

在他们眼中,裂土分王才是汉王朝统治的根基,他们劝谏汉文帝,若是采用了贾谊的建议,诸侯王定会愤起反抗,大汉帝国会再次陷入动荡。

最终,迫于功臣集团和诸侯王的压力,刘恒不得不放弃贾谊的主张。

出身卑微的汉文帝深知,自己还没有与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对抗的实力,这场政治斗争最终以汉文帝的忍让而终结,而怂恿削藩的贾谊被贬长沙,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贾谊的离去让汉文帝明白刘邦的隐忍和妥协,他真正理解了他的父亲,想要实现帝国统一何其艰难,他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盾,经济是重中之重。

刘恒继位后,一直奉行节俭之风,最常穿的是粗布制成的袍子,龙袍上破了个洞也是让宫人补一补继续穿,甚至还穿着草鞋上殿议事。

一次,汉文帝想在自己的宫殿内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问,竟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当时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当即表示太贵了,不造了。

就这样,汉文帝在位的23年间,从未大兴土木,他将省下来的钱用于民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免了12年的田赋,还下令由国家赡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米肉。

无为而治,垂衣拱手,让小农经济成为立国之本,奖励农耕生产,减轻劳役,安顿流民,通过自然的方式发展经济,汉帝国也因此焕发了新的生机。

汉帝国的崛起让刘恒开始怀念起贾谊,只可惜,这位曾经的知己在流放长沙后便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公元前183年的一天,未央宫中的汉文帝刘恒收到了一封上书,上书者是一个来自齐国的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

她的父亲曾是齐国的名医,因为渎职而获罪,按照当时的汉朝律法,官员获罪,要押往长安受审,身为女儿的淳于缇萦跟随父亲西入长安,等待着她父亲的是残酷的肉刑。

为了让父亲免遭刑罚,淳于缇萦鼓起勇气向汉文帝上书,信中她对肉刑的恐惧深深地触动着汉文帝,他明白肉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残缺,更是无法抹去的耻辱印记。

而这样残酷的刑罚,不仅会使汉帝国失去大量的劳动力,更会动摇天下归附的民心。为了帝国的稳固,刘恒废除了沿自秦时期的酷刑,取而代之的是剃发、足枷和杖责。

汉文帝的仁政再次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

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汉文帝刘恒走完了他济育苍生,重以明德,昇平漢道的一生,病逝于未央宫,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刘启不同于父亲的隐忍低调,他即位之初便充满自信,他坚信汉帝国将在他的手中达到顶峰,但是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危机四伏。

此时的汉帝国仍然要面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袭扰,为了换取边境和平,刘恒不得不延续之前的和亲政策,而另一边,他却开始为攻灭匈奴而积攒军事力量。

汉文帝统治时期,刘恒鼓励民间养马,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养马的优惠政策。刘启继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养马的规模,颁布了盗马者死的严苛法律。

刘启在帝国的西部边郡建立了三十六个养马场,每个养马场都放养了一万匹以上的骏马,只为满足日后的军事需要,汉帝国正在蓄势待发。

在刘启的眼中,中央政权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统一大汉帝国的时机终于到来了,他决定先解决内部问题,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曾是汉高祖刘邦最大的心愿,诛灭异姓诸侯王后,他曾与功臣集团刑白马而誓,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而此刻,他的孙子将立起屠刀,对同姓诸侯下手。

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用中央的铁腕直接削弱诸侯。

等到楚王入长安觐见天子时,晁错借机上奏称,楚王刘戊在薄太后丧期时淫乱,理应诛杀。汉景帝虽下诏免其死罪,但仍削减其封地东海郡作为惩罚。

在此之前,赵王刘遂被削减河间郡,胶西王刘卬因售卖爵位舞弊,被削减六县。接下来,刘启将矛头对准了吴王刘濞。

只有削弱诸侯王中,占有土地最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吴国,才能进一步即将中央集权,汉帝国的统一才能进入快车道。

在晁错的建议下,刘启下诏削减了吴国的豫章郡和会稽郡,使得吴国的势力范围瞬间缩减了三分之一,日后将再难以与中央抗衡。

汉景帝的诏令刚一下达,朝野上下一片震动,吴王刘濞为保住自己的封国,于是起兵谋反,他与胶西王刘卬约定,事成之后,吴国与胶西二分天下。

在刘濞的怂恿下,胶西王同意起兵,并与齐国旧地的其余诸侯王相约反汉,之后,刘濞还派遣使者前往楚、赵、淮南等封国,共同相约起兵。

一夜之间,与刘启有着杀子之仇的刘濞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在各路诸侯的呼应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西进,一路势如破竹,剑指长安。

建国之初的分封裂土终于开出了恶之花,刘邦的担忧终是成为了现实,汉帝国最大规模的动乱,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面对汹涌而来的叛军,汉帝国岌岌可危,刘启方寸大乱,他没有想到,自己下定决心削藩会引来汉帝国最大的政治危机。

手足无措之际,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则留守长安。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却向汉景帝献策,只要诛杀晁错,平息诸侯王的怒火,就能换取七国叛军的退兵。

这一刻,刘启的内心是复杂的,他深知晁错对汉帝国忠心不二,与自己怀揣着同样的理想,但是,突如其来的谋反和混乱的局势让他最终做出了选择。

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计策,将其封为太常,秘密出使吴国。十天后,丞相陶青联合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请求诛杀。

在关乎国家存亡的时刻,汉景帝批准了朝臣的奏疏,一代忠臣最终被腰斩于东市,晁错可能不会想到,他倾力辅助的帝王会用自己的死去妥协叛乱的诸侯。

然而,晁错的死并未消除吴王刘濞的野心,反而显示了汉景帝的软弱无能,七国叛军也并未停止进攻的步伐,依旧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

吴王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并拒绝接见袁盎。眼看汉高祖刘邦一手建立的中央政权即将被摧毁,汉景帝痛心疾首。

而听信袁盎的谗言,斩杀晁错,更让汉景帝追悔莫及,眼见帝国摇摇欲坠,一场灭国之灾正在逼近长安,汉景帝终于下定决心镇压叛乱。

此时,挡在七国叛军面前的是依然效忠于汉帝国的梁国,梁国地处险要位置,领土广袤,梁王刘武乃汉文帝之子,与汉景帝是亲兄弟。

睢阳告急,刘启的心中充满了忧虑。然而,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睢阳城巍然不动,梁国将士舍身忘死,死伤数万,无一人出城投降,梁国成了叛军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

梁国的殊死抵抗为汉景帝刘启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为了尽快镇压叛军,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天下一旦有乱,周亚夫可用。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17。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

在此后的三个月,周亚夫将力挽狂澜,他发现,素来强悍的叛军被牵制在梁国一线,于是他放弃与叛军的正面作战,转而率骑兵断其后路,夺取叛军粮道。

在城中军民的拼死守护下,睢阳城坚如磐石,七国叛军军心涣散,而他们远在后方的粮道已经被周亚夫截断。

随后,叛军被迫不得不转移主力,但又遭到周亚夫的伏击,叛军一战溃败,吴王刘濞率领数千骑兵逃亡东越。

刘濞发动的叛乱声势浩大,足以颠覆一个强大的齐国,然而仅仅三个月之后,便被彻底平息。

叛乱平息后,七王皆身死,除了楚国另立新王后,刘启废除了其余六个叛乱的诸侯国,中央政权的辖地扩大了近一倍。

经过这次的政治危机,困扰西汉几十年的分封制度基本被废除,收收回了大部分领土控制权的刘启终于像昔日的秦始皇一样,享有了完整的皇权。

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伴随无数的牺牲,无论是被贬长沙,郁郁而终的贾谊,还是力主削藩,惨死街头的晁错,他们用悲剧的命运换来帝国的崛起。

此后,西汉王朝的实力愈发强大,汉帝国对匈奴的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文景之治的盛世终于在汉帝国的领土上开花结果。

在汉高祖刘邦的帝国蓝图上,汉文帝刘恒以仁政赢得了四海归附的民心,而汉景帝刘启则粉碎了诸侯称霸的野心,完成了安内的使命。

对于此国强民富的汉帝国来说,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此之后,一代雄主汉武帝即将登上地位开辟伟业,最终完成帝国的统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