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公园晨练,遇到几个带孙子的婆婆围在一起聊天。
"你说现在这日子,带孙子多累啊,但不帮带又不行,儿子儿媳都要上班......"
一个婆婆叹着气说。
前几天去医院看望住院的老蒙,正巧碰到她女儿在病房里忙前忙后。
给老人翻身、喂饭、擦身子,动作熟练得像个护工。
站在门口,我听见老蒙跟我抱怨:
"这些天可累坏我闺女了,天天请假照顾我,我儿子儿媳倒是来看过几次,可都是坐一会就走......"
这让我想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公园里带孙子的,十个里有八个是爷爷奶奶,医院里照顾老人的,十个里有七个是女儿。这表面上看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实际上却折射出中国家庭关系中一个微妙的失衡。
木木听我说起这事,说她们单位有个同事,婆婆摔断了腿住院,儿媳妇连续请了三天假,第四天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
最后还是老人的女儿从外地赶回来,办了停薪留职专门照顾。
"你说奇怪不奇怪,带孙子的时候,婆婆们抢着带,说什么'你们年轻人忙,我来照顾'。
可婆婆一生病,儿媳妇就各种推辞了。"
我跟木木说,这是因为人性。
带孙子是有甜头的,孩子天真可爱,带着出去还能在老姐妹面前露脸。
可照顾病人不一样,既苦且累,还看不到尽头。
"那你觉得谁吃亏了?"木木问。
我笑了:"表面上看婆婆们吃亏了,但实际上,最亏的是那些女儿。"
婆婆带孙子是投资,将来儿子儿媳会记着这份情。
可女儿照顾娘家父母,在婆家人眼里却是理所应当。
我认识一个女强人,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放弃了一个副总的职位。
婆婆还说她:"你妈妈生你养你这么大,你照顾她不是应该的吗?"
木木叹了口气:"所以现在很多女孩都不愿意结婚。"
我说这也是一种极端。
问题不在于结不结婚,而在于如何平衡。
现在的年轻人,男女都该学会独立,学会承担。
最怕那种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巨婴,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
"我小时候,"我跟木木说,
"常听人讲,养儿防老。现在看来,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提前规划。趁年轻时多锻炼身体......"
木木突然问:"那你觉得,我们这一代老了,会是什么样?"
我想了想:"可能会好一些。现在的年轻人,男女都在往独立的方向发展。
将来或许不会有那么重的性别角色定位,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了。"
"但愿吧。"木木说。
回家路上,我又想起那些在公园里带孙子的婆婆。
她们大概觉得自己在投资未来,但这种投资太不稳妥了。
不如把时间投资在自己身上,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善意。
至于那些为了照顾父母操劳的女儿们,善待父母是对的,但别忘了也善待自己。
因为你今天怎么对待自己,就是在教导下一代该如何对待你。
"儿孝母顺"这句老话,放在当下似乎需要重新解读。
与其纠结谁该付出更多,不如人人都独立自主,互帮互助,又懂得边界。
这样的家庭关系,才能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