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少年男孩因为偷了4部手机,被父亲殴打离世。有的网友称赞:打得好,这么小偷东西就应该打。有网友愤怒地说作为父亲怎么能下手那么狠心,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来解决吗。
事件有几个人物,第一个偷东西的小男孩。第二个小男孩继母,第三小男孩父亲,最后是手机店店主。小男孩在家中玩手机,可见小男孩平常根本无人管教,甚至说是可能很少有人管,自己也没有手机。这就是散养式的管教方式,平常很少有人管,孩子散漫。
继母不知道孩子手机从哪儿来的,孩子不说,继母说不说那就带你见老师,所有孩子都一样,说到老师,都有几分害怕。在继母的心里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更多是放养式吧,只要孩子不丢,不缺少吃的喝的,不出现问题,那就可以了。
再来看孩子的父亲,父亲对孩子可能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孩子的行为让他又恼又怒,除了打骂,他找不到其他发泄的渠道。在棍棒之下,孩子一命呜呼。这是典型的棍棒式严厉教育!
手机店老板倒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当他听到孩子被打S的时也很吃惊。孩子犯了错误,教育就行了,孩子改正就可以了,怎么能出此狠手!
可是细想之下,有时候打孩子有用吗?可能当时管用了,可是从孩子内心里面根本不服气,还是我行我素,只不过畏惧拳头压力不敢拿反抗而已。
适当的体罚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过度。作为孩子就像一个橡皮泥一样,越使劲拉扯,反抗越强烈。如果用温暖的力道慢慢改变,回弹性并没有那么厉害,而且可伸缩性的造型也会更好。
教育是什么?
曾经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守望者》说过:
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
对于父母而言,这是教育最好的诠释,守望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肆意地玩耍,尽情地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让孩子在临近危险的边缘,给孩子拽回来,然后继续做个快乐的孩子。
时间如白驹过隙,孩子在12岁左右对世界的渴望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想象,他们就像奔跑的小马驹一样。奔跑的速度过快,容易撞坏一些东西,也容易摔跤。可是作为父母,不能因为他们犯错误了,就把暴打孩子作为发泄理由。这样只会破裂感情,有些父母该问了,也不能打,又很生气,那该如何做呢?我们下面讲解一下:
1、发火时先冷静
在生气的时候,先冷静10分钟,再去处理事情。如果事情比较大,我们应该询问孩子,这件事情后果比较严重,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时候父母再来想办法处理,处理好了。再来对孩子做处理,孩子的心理上是不是会更有安全感,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全程参与其中,是不是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呢。
2、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凭主观臆断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就是这个孩子就是这样,不能主观臆断。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小姑娘叫小希学舞蹈的,因为比较瘦弱,体质不太好。有时候在练舞蹈的时候会说肚子疼啊,不舒服啊。
在一次练舞蹈的时候,孩子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胸椎粉碎性骨折。所以,作为家长不能太主观臆断,要相信事实,根据事实去做判断。
3、多自我反思,多去关注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出现了问题,不光要找孩子问题。作为家长,也要反思。只有这样,孩子和家长才能共同进步。如果一个家庭发现了问题,比如说爱看手机,学习氛围不好,孩子有拖延症,大部分给孩子父母有关系。
仔细观察,这个家庭里面,绝对父母喜欢看手机。做事情有拖延症,这个家里面有父亲或者母亲做事墨迹。在发现了问题,作为家长,要陪同孩子一起改变。本身12岁左右的孩子很多自我约束、还有社会规则意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4、不要让后悔的眼泪留在脸庞
最终12岁男孩自己去自首了。可是这是父亲想要的结果吗?他给警察也说没有想到自己会把孩子打死。可是事已至此,有用吗?伤害的是一个家庭,即使父亲不判刑,但是道德上、良心上的谴责一辈子都会追随着这个父亲。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个教育方式虽然有可取性,可是不能用之过度。过度了也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就像一个伤口,虽然伤口好了,但是疤痕永远都在,对孩子的伤害轻则是身体上的,重则就是命都没有了。
可取性可能就是立竿见影,孩子的坏毛病立马改了。而且父母的怒气也会消。但是对孩子影响是伴随一生的,童年的不幸生活会让人用一生去治疗。被家暴的孩子的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1、家暴不仅是肢体上伤害,还有语言的冷暴力。经常有孩子动不动就抑郁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暴力的影响。
2、家暴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和事情的处理都是自卑的心态。
3、 让孩子越来越来固执,很多父母也说过孩子被打过这几天好了一些,可是过了一段发现孩子越来越固执。
4、孩子心灵扭曲,内心产生阴影,对父母有抵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和近亲。长期被家暴的孩子,容易走上歪门邪道。
5、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现在很多孩子安全感比较差,对人不信赖。活在自己生活圈里面,不愿意接触外面世界。
总之,作为父母,是孩子的天,孩子的阳光雨露。我们提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让孩子拥有碧蓝的天空去生存,让孩子像雄鹰一样去振翅高飞,那我们就要给孩子足够高,足够纯净的天去让他们飞翔。不能让孩子的心灵眼睛蒙上沉重的灰尘.让孩子像小船一样,父母就是港湾,永远停靠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归航。(执笔:李初心)
图片来源网络,只供想象,图文无关,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