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重温之《扒手》:没有洗白、煽情与合理化的罪犯传记

影视在左 2024-04-02 01:23:45

很多主角为罪犯的影视剧往往有一个通病:用太多主观色彩的情节去合理化罪犯的动机与行为,通过煽情镜头的堆砌让观众与罪犯共情,甚至喜欢上邪恶角色。

也许这些角色塑造确实成功了,可是也正因这些作品为反面角色加诸的光环让观众忽略了他们本身的罪恶。

至于如何以客观、冷静的影视语言还原罪犯的人生轨迹?大师级导演罗伯特·布列松早在60多年前就拍摄了经典示例。

布列松执导并于1959年上映的电影《扒手》,通过一种近乎私密的影像语言,呈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不可抑制的自大、盲目和脆弱,让自己沉溺于不道德行为中,最终身陷囹圄才醒悟人生重心的故事。

在电影《扒手》中,布列松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克制风格,用一种日记体与记录手法相结合的叙事逻辑,展示了主角米歇尔的自负与自卑的矛盾人性。

一方面,他从偶尔成功的偷窃行为,得出自己拥有超绝才艺的论点,他对正经工作没有兴趣,反而享受甚至期待因偷窃而生的冒险、惊喜和刺激;另一方面,他拒绝探视重病的母亲,走到家门口也只是把钱交给照顾母亲的邻居。

尽管导演的镜头和画面保持着冷静与观察距离,但影片通过扒手画外音独白的情节推进方式,泄露了很多隐秘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年轻人对于偷窃行为有一种病态的依恋,他偷窃不是因为生计艰难,而是忍不住炫耀他的技能,甚至期望通过偷窃而达成一种人生成就。

这种自负和冲动实质上掩盖的是他内心的虚无与空洞,他没有办法接受现实并扎进现实去打理生活,就像那个邻家女孩让娜一样。以至于,他反复重复他偷窃的冒险、刺激与成绩。

哪怕是他在国外流浪几年,有过正经工作,再次回到巴黎,他依然会因为小小的触动,而旧态复萌,被警察当场抓获。而真正的牢狱生活才让他意识到,自己自以为是、可以超越道德、法律的技能,远远不如与让娜的片刻相逢。

当然,影片并没有洗白与合理化米歇尔的任何行为与动机,只是展示了他的生活,惟妙惟肖地呈现了一个巴黎小偷矛盾且咎由自取的悲剧。

不过,因为影片对米歇尔及其同伙作案的细节刻画太生动、逼真了,尤其是他们合伙在即将发动的火车上作案的场景,手法流畅、圆熟,甚至用精湛形容都不为过,让观众深觉扒手的可怕、嚣张与防不胜防。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些场景也有助于观众提升公共场合的安全意识,注意防范那些不法之人的类似行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