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女子死在出租屋事件”:自媒体不配“玩高度”

姬鹏 2024-08-19 23:17:46

伴随着咸阳警方回应“确有此事,事发秦都区”,“女子死在出租屋事件”正式进入舆论后抄检阶段。一定程度上,从“贞观”团队将文章进行下架删除处理开始,其实就可以推断文章有不严谨的地方。因为真要是捉定的事情,不至于舆论一质疑,团队就心虚。

要知道,咸阳警方回应“确有此事,事发秦都区”,只能说明“女子死在出租屋”的整体叙事框架存在,至于文章中提到的细节,警方也只是回应称“目前案件正在处理,相关细节及后续情况可以关注通报”。也就是说,这事还没完,“贞观”团队还没脱险。

就此再去看“贞观”团队的再回应,就知道这不是误会,更不是作者叙述时的习惯问题,而是“我人不在西安”、“飞往西安”等表述,是在为后续的叙事构建冲突能量。毕竟西安在中原来讲,也算是个大城市,而大城市写满年轻人破碎的梦。

读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人可能清楚,虽然整体叙事比较微小,可是前后贯通起来看,却又很宏大叙事,也就是“以小见大”玩得很巧妙。以至于“贞观”竟然玩出了“真敢”的氛围。

坦白讲,就凭“211毕业的33岁女生饿死在西安的出租屋”这个高度概括的叙事,就不免让人心疼,再加上女生多次考公笔试第一,面试不过,是不是更不平了,就这还不算完,最后父亲把女儿的骨灰扔掉,直接将情绪拉满,于是文章出圈,舆论开启抄检模式。

平心而论,“贞观”团队估计都没有料到,文章会引发舆论如此强烈的共鸣。可能文章起初过10万+的时候,团队都很激动兴奋。但是伴随着流量持续高涨,舆论层面出现质疑,团队的心态不免有些波动。毕竟涉及人命,但凡不严谨是会被“炸号”的。

所以“贞观”团队将文章进行下架删除处理。当然是不是基于尊重死者、保护作者、避免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等考虑,咱们不敢保证,但是“保号”意图是很明显的。当然这也是值得理解的。毕竟做号、养号不容易,尤其是良心号,值得去保。

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想说,自媒体不配“玩高度”。一方面官方红线摆在那里,不管你信不信,认不认,敢碰就得炸;另一方面舆论从来都是水性杨花,一边大喊宝贝加油,爱你呦,一边又怕你太难驾驭,反手就是闷棍乱打。

于是再好的非虚构叙事,也只配在个体悲喜里打转。否则,但凡敢“玩高度”,就是没碰到官方红线,舆论抄检这关就过不去。因为在信与不信之间,舆论往往选择不信。因为高度这件事情,总是充满巧合,仅凭建构关键词是撑不住的。

是的,在大环境不景气的当下,任何人在看到211毕业、33岁女生、饿死、西安、出租屋、考公笔试第一、面试不过、白养女儿、骨灰被扔这一系列“敏感词”的“冲突”,都似乎会把情绪由内而外爆发出来。

我们暂且不论舆论情绪是否廉价的问题,而是想说在这样一种压抑且共鸣的大背景下,《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更像是沉默大多数的抽离人生。于是愤怒、于是感叹,可是再怎么愤怒和悲叹,生活还要过下去。

于是,再好的建构,再好的叙事,都会伴随着希望走向虚假。因为,人类向来活在希望里,即便现实再怎么残酷,宁愿不相信残酷,也要为希望辩解。再说了,人们从来也不认为自媒体能玩出什么高度。可能觉得自媒体搞爽文,造美女还行,但凡跟高度这种事情有关,基本上是:如果不温不火,自然就无所谓了,可要是出圈了真真假假,最后一概认为都是假的。

到此,再去细品“贞观”团队接二连三的操作,只想说,就算咸阳警方后续不通报细节,估计也知道文章作者有发挥的成分。而这种发挥到底是错了,还是作为非虚构该有的自由,一切还看舆论怎么想。因为非虚构从来不都是千真万确的报道,它总存在感受的意识流和人性的流动性,而这远比真假更为重要。

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抄检的舆论在很小的程度上取决于人,取决于个体自由,它遵从自己的逻辑,之前和之后不可能有什么不同,从这一角度来看,它是非人性的。换句话说,抄检的舆论只关心叙事真假,不关心死的是谁,怎么死的。所以,这一切是“贞观”团队的错吗?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