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不起印度!已经不是过去的印度了

总在茶余后 2024-02-26 21:07:58

很多中国网友对网络上看好印度发展的分析文章和帖子都视之为“印吹”,这显然是对目前国际形势格局和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没有充分认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印度如今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印度莫迪政府的国家战略是全面对标中国经济崛起的发展之路。

世界新格局中的印度地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和印度的GDP规模其实相差不大,总体上而言两国经济总量是基本相当的。

随着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西方国家逐步把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后中国就开始快速拉开与印度的经济规模差距。

中国真正快速崛起是在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出口和外商投资功不可没,西方国家认为让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是能够逐步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如果没有西方国家对中国开放市场,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流入中国,中国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基地、世界工厂。

后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总量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70%,但中国政治体制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所期待的那样发生改变。

由此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就视中国为威胁,开始以意识形态政治原因对中国围堵打压,加速与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去风险化和脱钩进程。

现在,西方国家选择了同样拥有人口红利的人口大国印度,纷纷讨好印度大举投资,它们要让印度替代中国的角色和地位,成为新的全球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

印度目前人口已经超过14.28亿,超过中国14.25亿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预计到2060年人口规模才能达到峰值17亿人,也就是说印度的人口规模增长红利会持续30年。

印度也从全球格局中看到了自己的战略价值,拥有全球人口最多人口,还有可以被作为筹码利用的印中关系,印度和西方国家的相互需要是战略上,并且印度能够从西方国家身上获得最大化的国家利益。

印度经济基础与增长潜力

中国2023年GDP以美元计算约为17.89万亿美元,印度2023年GDP约为3.73万亿美元,印度GDP规模大约是中国GDP规模的五分之一。

目前来说,印度现在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和规模与中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要发展要短时间内追赶上中国的工业制造体系水平也是不可能。目前印度的人均GDP水平和中国2000年的时候差不多,但印度把发展目标设定为发展到中国2010年时期的制造业水平就变得比较靠谱的。

2010年中国GDP规模约为6万亿美元,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世界工厂。2009年,中国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在全球占比超越日本,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制造业生产总值超越美国,夺得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

印度在200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印度的经济特区分为综合型和产业型:综合型经济特区为多行业企业集群;产业型经济特区则以某一特定产业或企业为主,聚集形成产业链。截至 2020 年9 月,印度全国共有 262 个不同规模的经济特区,其中 25 个为综合型经济特区,其余均为产业型经济特区。

俄乌战争冲突是一个拐点,从2022年开始西方国家开始推进全球供应链去风险化脱钩的战略,如下图所示,2022年到印度直接建工厂的外资投资项目800亿美元,过去十年平均数字大约为400亿美元。

根据2023年印度设厂的各种资讯讯息,2023年预计超过了1000亿美元,西方国家大举投资印度制造业就是希望印度能够尽快替代原先中国在西方国家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

过去很多人认为印度种姓制度是制约印度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障碍,随着印度莫迪政府现在力推印度制造的工业化战略,种姓制度可能反而成为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优势。

莫迪政府很清楚,印度要复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路径,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不浪费时间在争论上,必须在社会制度环境上,营造出与当年中国类似的条件,例如集权高效的政府、廉价劳动力、快速土地征用等等。

在公平与效率二选一的时候,如果要选择效率,也就是要有某些群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受损,同时还要维持社会稳定。

印度种姓制度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然的对一个很大群体的剥削制度,虽然印度是民主选举国家,但既有不公平的制度正好为印度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让印度能够快速完成资本积累。

我们也看到莫迪为了能够让印度整个国家能够更加集权,莫迪从两个方面下手:

第一,鼓吹民族主义政策,莫迪索在的印度人民党是一个基于印度教的政党,主张民族主义和印度教至上主义,利用对其他宗教打压的方式压制其他政党。

虽然国际人权组织指控,但莫迪2014年成为印度总理以来,就坚定推行印度教至上主义,并且莫迪这一举措让他获得更高支持度,莫迪是用民族主义和印度教至上主义来统一发展的思想。

第二,打压NGO非政府组织,莫迪政府则认为NGO管理组织是低效且无益于社会发展。从过去莫迪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规划,莫迪是希望建立一个“强大、重科技、不受外部干涉”的集权国家。

显然,西方国家背景的大量NGO组织本质上是要和莫迪政府分权,甚至想要在一些关键时候制衡和阻碍莫迪政府的经济决策。所以,在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对NGO组织是全面打压,保证了莫迪政府能够掌控制定社会政策、分配社会福利的权力。

印度现在被投资者吐槽和顾虑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交通(铁路、公路)、电力、能源等。有了上面这些条件,土地、环保等维权阻碍投资项目效率的障碍扫清了,印度接下来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问题就可以更加从容和高效。

并且,印度14.28亿人口的分布非常集中,印度国土面积大概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平均人口密度就相当于中国的3倍,实际人口集中密度还要更高,这也让有利于印度基础设施配套的集中建设,是能够大大节约印度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