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周恩来上海时的另一位妻子,邓颖超坦言:从不让她穿高跟鞋

才灿看历史 2024-09-05 02:23:51

众所周知,1925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结为革命伉俪,在那几十年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二人始终不离不弃,推动并见证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发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颖超晚年在接受访问时无意间提起,除了她之外,周总理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还有一名妻子。

得知这个消息,人们不禁感到诧异。

要知道,这对革命夫妻相濡以沫,彼此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和忠诚。

1972年,周恩来被诊断出身患癌症后,曾给邓颖超的书信中这样写道: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二人的感情本就坚如磐石。

就在疑惑的众人纷纷出言提问时,邓颖超又提起一个细节:“一直以来,我都不让她穿高跟鞋,还特意让人做了一双平底的鞋子”。

那么,这位在革命年代陪伴在周恩来身边的女子究竟是谁?邓颖超为何拒绝让她穿高跟鞋呢?

原来,这个女子名叫杨庆兰,比周恩来总理小12岁,比邓颖超小6岁。

杨庆兰1910年出生于河南信阳,恰逢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命如草芥,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让她有个好归宿,父母在杨庆兰16岁的时候便托媒婆说了一门婚事,对方家境殷实、在信阳地界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女儿嫁过去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短短八个字就能决定青年男女一生的归宿,所以父母并没有问过女儿的意见,就早早地与对方家中立下了婚约,几个月后便举办婚礼。

机缘巧合之下,尚被蒙在鼓里的杨庆兰从邻居口中得知了消息,对于这种操办婚姻她自然是不肯接受的,于是便跑回家中质问起来。

“爹、娘,你们把我卖了?”

杨庆兰没有任何拐弯抹角,言语十分直白,因为在她眼中,父母的行径就是在卖女儿。

眼见事情瞒不住,父亲索性铁青着脸说道:“女大当嫁,你迟早都是要嫁人的,爹娘只是给你寻个好人家”。

而一旁的母亲则走上前去,牵起杨庆兰的手苦口婆心地劝说道:“我们也是为你好,人家有花不完的钱,你过门之后等着享清福就好了……”

还未等母亲把话说完,杨庆兰便用力抽回了手,一脸的厌恶:“你们倒不如跟我说,把我卖了个好价钱,足够你们大半辈子吃喝不愁”。

“啪”的一声,父亲便一巴掌打了下去,她的脸上很快也浮现出一个鲜红的掌印。

然而这场争执并没有结束,从小就向往自由的杨庆兰自然不肯坐以待毙,等到临近婚期之时,她便逃离了这个家,孤身一人朝着千里之外的武汉赶去。

过去的16年时间里,杨庆兰并没有出过远门,这次离家出走为什么直奔武汉呢?

原来她听同学们讲,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了分校、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而且正在招收女学员。

得知这个消息,杨庆兰动了心思,她也想成为像花木兰、穆桂英那样的巾帼女英雄,于是便千里迢迢赶去武汉,最终顺利进入了学校的女生队。

剪去长发、换上军装的那一刻,杨庆兰迎来了人生的蜕变。

虽然每天的高强度体能训练,让她那瘦弱的小身板不堪重负,但顽强的意志力一次次推动着她完成训练考核。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在军校的日子里,杨庆兰与不少同期的共产党员成为朋友,并在他们的影响下渐渐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不久之后加入了共产党。

然而不久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片白色恐怖下,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为首的革命家开始秘密筹划南昌起义。

与此同时,杨庆兰和同伴们也接到组织上的任务,要她们沿着长江赶赴南昌,加入起义队伍。

可等他们赶到半路的时候,却突然听到消息,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分批南下,这时大家伙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要么继续南下寻找队伍,由于通讯不畅、再加上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个过程必定十分艰辛;要么就地解散,各自寻找出路。

杨庆兰自然是铁了心要去寻找起义部队的,可是身边的很多同伴却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四处散播消极的情绪。

“咱们都不知道大部队去了哪里,说不定早就被军阀们打散了,再找下去也是白费功夫”。

每当听到这样的说辞,杨庆兰总是嗤之以鼻地呵斥道:“我相信革命的火种是绝不会熄灭的,你们要是贪生怕死就走好了”。

此言一出,同伴们便安静了下来,谁也不敢再说一句丧气话。

大概过了十几天的时间,她们终于在江西抚州追上了大部队,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第一批女红军战士。

不久之后,杨庆兰便被分配到20军第3师的宣传科。

但由于反动派的追兵不断,战士们时常会和敌人的追兵展开遭遇战,在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红军部队伤亡不断。

看着伤员们痛哭的模样,杨庆兰主动找到军长贺龙,要求把自己调到战地医院去。

听到这个想法,贺龙忧心地说道:“宣传科起码算是后方,没有什么危险,快要真的调到战地医院,随时都要到前线去护送伤员,子弹可不长眼睛啊!”

杨庆兰并没有被这三言两语吓退,目光反倒更加坚定:“我既然找到了红军,自然是不怕牺牲的。再说了,女子也不一定比男人差,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可是比比皆是”。

看着眼前这个小丫头一脸认真的模样,贺龙不禁点了点头,便特批让杨庆兰进入战地医院。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杨庆兰便穿梭在狼烟遍地的战场上,背起伤员飞快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有好几次,敌人的子弹从耳边、头皮上呼啸而过,炮弹在自己身旁爆炸开来,杨庆兰都无所畏惧。因为在她的心中始终坚信,只要跑得够快,敌人的子弹、炮弹就追不上自己。

1927年9月,起义部队来到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一带,朱德、周士第主动提出带领一小部分部队在此打阻击,掩护大部队转移。

可没想到的是,红军虽然在三河坝成功拖住了敌人三天时间,可大部队在转移到潮汕地区之后,却与敌人对战的过程中失利。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朱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前往湘南。

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敏锐地觉察到,倘若带领剩下的部队继续前往潮汕,恐怕也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危机,搞不好还会全军覆没。

而眼下,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已经在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倘若与之会合必然大有所为。

然而就在部队行军的过程中,反动派已经集结了五个师的兵力,在他们的必经之处茂芝村布下天罗地网。

想要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部队就必须加快步伐,以最短的时间从敌人的缝隙处穿过去。

而急行军十分考验战士们的体力,就算是成年男性都吃不消,更何况是杨庆兰这样的女同志。

考虑再三之后,朱德便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带领部队的女同志离开队伍,前往武汉联系潜伏在地下的同志,等待组织上重新分配任务。

杨庆兰自然明白朱德的良苦用心,第二天一大早便带领同伴们奔赴武汉,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她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并顺利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不久之后,杨庆兰便被派往上海,任务则是留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身旁做“内交通”。

此时,周恩来已是中央的组织部长、同时在上海负责安全工作,邓颖超则担任上海中央妇委书记,负责妇女工作。

“内交通”的工作顾名思义,协助周恩来夫妇之间进行联络,保证他们的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单独执行一些临时的任务。

作为黄埔军校出身的女兵,杨庆兰自然身手了得,保卫首长的安全不在话下,但上海毕竟是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各色人员齐聚于此,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不被发现是一大难题。

为了及早地适应特工这一身份,杨庆兰便跟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如何靠乔装打扮来掩护自己。

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杨庆兰面对不同的人、需要经常变换身份,与邓颖超外出执行任务时,二人之间经常以姐妹、姑嫂、主仆的身份迷惑敌人。

可和周恩来外出时,该选用什么身份呢?

对于这个问题,三人犯了难,最后还是邓颖超主动打破了这一僵局。

“你们不如就扮成夫妻嘛,只要表现得自然一些,想必他们也不会怀疑的”。

见邓颖超说得如此轻松,杨庆兰倒有些窘迫。

但毕竟是为了革命工作,她最终还是做好了思想准备,与周恩来假扮成夫妻出入于上海的高级场所。

而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邓颖超还特地抽出时间教会了她许多上流社会名媛们的应酬技能。

杨庆兰头脑灵活,很多东西一学便会,不长时间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模仿得十分到位,与那些真正的上流名媛们交际时,显得极为自然。

可后来,邓颖超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杨庆兰的个子太高了,足足有一米七,这在当时以娇小玲珑为美的女性群体中可以算作“异类”。

而且,她和周恩来假扮夫妻外出时,站在一起总感觉不是那么协调。

于是邓颖超便交待道:“以后出门不要再穿高跟鞋了,容易被人注意到”。

闻听此言,杨庆兰颇感为难。

“可是那些太太们都是穿着高跟鞋,我要是身上穿着旗袍,脚上却穿着一双布鞋,那也太奇怪了……”

这一点邓颖超怎会想不到呢?

只见她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后一双做工精美的平底鞋,并递到了她的面前。

“这个是我前些天托人定制的一双,除去没有鞋跟之外,和那些阔太太们的鞋子没什么不同。要是有人问你,你就说不小心碰到了脚,医生嘱咐不能穿高跟鞋,否则不利于伤口恢复就好了嘛”。

在邓颖超的悉心教导下,杨庆兰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待的任务,收集大量重要情报,为革命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杨庆兰和黄玠然相识,并且很快互生情愫。

黄玠然当时担任中央秘书长,并负责协助周恩来处理事务,而且长得仪表堂堂。

周恩来夫妇很快也发现了二人的关系,便决定成人之美,为他们举办一场婚礼。

可当他们表明态度之后,却引起了杨庆兰、黄玠然的强烈反对。

毕竟杨庆兰还是周恩来明面上的“妻子”,倘若真的举办婚礼,被特务发现了那还得了?

得知他们的担忧,周恩来宽慰道:“放心吧,咱们来个瞒天过海,敌人肯定是不会知道的”。

不久之后的一天晚上,黄浦区思南路的一个小酒馆、也就是上海中央的秘密联络点里,举办了一场秘密婚礼,前来参加的人数寥寥,却都是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党同志。

虽然没有鞭炮礼花、也没有丰盛的宴席,但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以及证婚下,杨庆兰、黄玠然还是步入了甜蜜的婚姻殿堂。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对革命伉俪一直都保持着俭朴的生活,家中没有太多的装饰,一张床、一张桌子、两个旧书柜、以及一组沙发和几个凳子。

即便如此,当二人被组织上告知,可以分配一套面积稍大点的房子时,他们还是一口回绝了。

“当年提着脑袋干革命,可不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更不是为了自己吃得好、住得好,而是想让老百姓有田种、有粮食吃。我们嘛……有个地方睡觉就满足了,不在乎那些”。

这份高尚的品德,值得后世人们学习。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