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家九口,走上了那条险象环生的革命之路,却在陕北只剩下四人。
那年,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从照片上消失的五个亲人,仿佛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过去和未来。
有人说,历史是冰冷的,但这家人的故事却让人感到炽热。
九条生命,七个牺牲,这背后的代价,沉重得让人难以喘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家九口人的故事,从四川达县的一个寒门开始。1915年,李中权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三。
家里穷,供不起所有孩子读书,父母咬牙挑了他,希望他能识文断字,不被人欺负。
他确实争气,五十里外的学校,他靠一双脚来回奔波,成绩总是第一。
但命运从不温柔,他的求学之路,早早被外界的硝烟打断。
到了1932年,川东的红军游击队正在悄然壮大。
那一年,17岁的李中权加入了红军,而他的家人也开始被卷入这场大潮。
父亲、兄弟、妹妹,先后参与到农协、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中。
红军一到川陕地区,李中权所在的部队被编入红四方面军,他成了一名团政委,而家人们也都选择跟随红军转移。
这一转身,便是生死未卜。
接下来的路,残酷得让人无法直视。
转移途中,父亲为了掩护一名通讯员,被敌人杀害。
紧接着,两个哥哥和一位妹妹也相继牺牲。
他们的死不是某个英雄时刻的定格,而是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牺牲——或是在战斗中被击中,或是在艰难的行军中倒下。
到1935年长征开始时,李家的九口人,只剩下五人。
长征,这个被后人写进课本里的伟大篇章,在李家,却是血与泪的代名词。
母亲,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的女人,硬是一步步爬过雪山、趟过草地。
她没有壮烈的台词,只有一句简单的嘱托:“跟着红军走。”53岁的她,最终倒在了长征路上,成为李家第六个牺牲者。
当红军抵达陕北时,李家还能站在一起的,只剩下四人。
那一天,兄妹四人特意去了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上,他们并肩而立,却不敢多看彼此的眼睛。
两年前,他们拍过一张家族合影,那时的九张面孔,此刻只剩下一半。
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心里都知道,镜头外,是五个再也回不来的亲人。
这张照片,成为一种告别。
他们在陕北的日子,也没有因为长征的结束而轻松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家又迎来了新的考验。
四个幸存的兄妹中,有人继续战斗,有人因伤病离开战场。
最终,漫长的岁月里,只有李中权、李中柏、李中秋活到了新中国成立。
九口之家,只剩下三人。
有人说,革命有时候是冷酷的,它需要你用鲜血铺路,用生命点燃希望。
而李家,无疑是这句话的注脚。
七条鲜活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甘愿走向死亡。
李中权曾回忆,当他一次次想起母亲的身影时,心里依然会痛。
他说,母亲是家里的灵魂人物,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铺出了最后的路。
李家的故事,是一个缩影。
在长征路上,像他们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无数人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家舍业,甚至付出生命。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牺牲值得吗?但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土地上,再回过头去看,他们的付出,已经无需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李家这一代人,活成了一首歌。
是一首悲壮到让人落泪的歌,也是一首让人敬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