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两个地下党员被捕,敌人准备将他们处决。临刑前,一位看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可以救你们中的一个人,你们选择谁?”这个问题把命运的选择权交到了这两位革命者的手中。一个叫林青,另一个叫刘茂隆。最后怎么样呢?
在1935年1月,中央红军抵达遵义时,林青便联系上了时任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的李维汉,向他汇报工作,并协助组建了中共贵州省委。林青被任命为省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那时,国民党发动了几轮“围剿”,使得贵州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林青在贵阳一带艰难活动,常常需要躲避敌人的追捕。尽管如此,他依旧勇敢地进行着革命工作,特别是和刘茂隆一同,肩负起了许多重要的任务。
7月19日,林青按计划来到万宝街李中量家中的秘密联络点,召开党内会议。没想到,敌人已经得知消息,特务在李家设下了陷阱。当时,林青并未察觉这一切,会议正在进行时,他和其他8名党员以及10名外围组织成员被敌人一网打尽。叛徒陈惕庐急于向上级邀功,立刻对林青和刘茂隆展开了严酷的审讯。他们遭遇了各种刑具的折磨,但始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即使在受到致命折磨时,林青和刘茂隆仍然坚持不低头。
在遭受酷刑的日子里,林青的双腿被打骨折,刘茂隆全身肿胀,痛苦不堪。敌人依然未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最终,审讯暂时停止,林青和刘茂隆被关押在死囚牢中,等待着死刑的执行。
这时,与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党员董亮清得知了林青和刘茂隆的情况,决定冒死营救他们。董亮清在狱中化名李玉清,担任看守工作。在一次别的看守不在的机会中,他与林青和刘茂隆取得了联系,并告诉他们自己是共产党员,愿意帮助他们逃脱。最初,林青和刘茂隆对他并不完全信任,然而见到他所言不虚,心中的警惕稍有放松,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董亮清说,“每次带犯人去茅房只能带一个人,你们必须选择一个。”他的话语充满了无奈。林青和刘茂隆沉默不语,互相对视了一会儿,最终做出了决定。林青不容分歧地说道:“你走,我留下!”刘茂隆则坚持自己走,最终坚持命令林青选择自己留在监狱。
他们争执了好久,都不愿让对方去冒险。最后,由于敌人的加强看守,两人被分别关押。此时,董亮清只能营救刘茂隆。在夜深人静时,董亮清带着刘茂隆去茅房,经过林青的牢房时,刘茂隆停下脚步与林青目光交汇。两人没有言语,只是深深地看着彼此,林青的眼中透着坚韧和释然,而刘茂隆的目光则充满了不舍和感激。
最终,刘茂隆成功逃脱,董亮清也顺利将他送回了革命队伍。而林青,仍旧被敌人折磨至死。敌人认为,只有将林青逼迫至极限,才能从他口中获取什么。然而,林青在心中始终没有动摇,他宁死不屈。敌人的施暴反而证明了刘茂隆的安全,这也让林青再没有了牵挂,心无杂念地走向了死亡。
在9月11日,年仅24岁的林青被敌人枪杀。在赴刑场的路上,他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他的声音激励了周围的群众,许多人深受触动。林青不畏死,坚守信念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
1940年,刘茂隆写下《孙右铭致鲁迅》,以此为林青祭文,怀念这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遗憾的是,这篇文章直到1981年才在《贵州文史丛刊》上发表,长时间未被公之于众。
直到1988年,林青牺牲后的第53年,贵阳市才为他立起了纪念碑。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亲自出席并揭幕,向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林青和刘茂隆的故事成为贵州乃至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林青的英勇牺牲,刘茂隆的舍身救援,不仅彰显了革命队伍中的深厚情谊,也表现出了那个时代革命者心中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面对死亡,他们毫不退缩,彼此扶持,这种牺牲精神和革命信念直到今天依然深深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