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财长里夫斯赴华访问,引发广泛关注。此行的背后,英国政府显然有着希望加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需求。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中英两国在此次会谈中达成了包括金融服务合作、解除部分贸易禁令等多项协议。这一系列举措被认为将为英国经济带来长期收益。尽管如此,英国国内部分企业对于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却持保留意见,甚至公开抨击中国产品。这种矛盾态度,究竟是英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还是更深层次的对华战略冲突?
据报道,里夫斯此行与中方达成的协议将为英国未来五年带来6亿英镑的经济收益,彭博社则更为乐观,认为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0亿英镑。这对英国的大型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一笔丰厚的回报。例如,渣打银行等英国企业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
然而,尽管政府在高层谈判中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英国企业却对深化中英经贸关系表示担忧。尤其是英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公开要求政府不要削减对中国自行车及零部件的关税,担心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会威胁本国制造业的生存。更有公司负责人将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归咎于“低质量的中国进口产品”,这种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部分英国企业对中国产品的敌视和不信任。
这种对中国的双重心态在英国企业中并不鲜见。一方面,许多英国企业深知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渴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当中国企业崭露头角,逐渐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时,这些企业便开始感到竞争压力,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零部件供应等领域。英国制造业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持谨慎甚至排斥态度,这也影响了中英合作的顺畅推进。
里夫斯此次访华,虽然主要聚焦于金融领域的合作,讨论了在伦敦发行首批海外主权绿色债券、推动人民币在英国的使用等事项,但从中可见,金融领域的合作仍未能打破制造业对华的防线。中方在推动金融合作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英国制造业的保守态度,英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既享受着中国市场的便利,又试图保持对本土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
尽管英国制造业存在一定的壁垒,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依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英国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中方希望通过深化与伦敦的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加强对外经济布局。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的风险,也是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分散风险,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对英国来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英国政府面临高额国债、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而通过加强与中国的金融合作,吸引更多中国资金流入,可能成为其推动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路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找到一个相对中立的合作伙伴对英国而言无疑是明智之举。
中英关系在过去几年由于英国过于盲目地跟随美国对华政策而遭遇了一定的冲击。然而,随着工党政府的上台,修复与中国的关系成为了英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里夫斯此行显示出英国在调整对华政策上的诚意,但国内部分企业的反应却揭示了复杂的利益博弈。英国企业希望继续从中国市场中获益,但又对中国企业的崛起感到忌惮。
未来,中英两国若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必须克服这些内外部障碍。金融领域的合作可以为两国带来共同利益,但如何在制造业、技术创新等领域找到平衡,将是双方能否实现长期稳定合作的关键。
总体而言,里夫斯此行是中英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积极信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合作上,双方显然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英国部分企业对中国的抵触情绪,以及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可能会成为未来中英关系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中英合作未来走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