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国式法律援助制度?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1-07 11:10:39
#律师来帮忙# 法律援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关键内容。2022年施行的《法律援助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法律援助的国家法律,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法律援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2019年发布的《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在2035年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法律援助工作亟需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法律援助服务更加普惠高效。 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援助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宗旨、原则、工作机构、服务人员、流程管理、经费制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援助的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但目前仍面临地区发展差异、制度建设不足、硬件设施不达标、人员配备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法律援助要牢牢把握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确保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体现公平正义。法律援助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自1996年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法律援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法律援助法实施后,司法部推进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办法》等,加强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实践中,法律援助机构的制度是否健全、服务标准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其规范化建设的效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通过有效的配套措施来提高执行力。像上海、浙江等地通过制定执行服务标准,推动了法律援助的高质量发展。近期,江苏和山东等地的实践探索,也为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加强法律援助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法律援助质量的关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法律援助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直接影响能否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在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意识和学习意识方面。法律援助人员应意识到服务质量对社会治理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大影响,注重创新思维解决发展瓶颈,强化系统性工作方法,且必须终身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岗位练兵和实践锻炼,提升办案技能、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是提升法律援助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举措。 办案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受援人的权益保障、法律援助的公信力以及社会对法律援助制度的评价。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断加强法律援助质量监管,完善案件指派工作,并通过跟踪检查、回访、案卷审查、庭审旁听等措施确保办案质量。司法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法律援助需求。尽管地区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质量管理逐渐取得成效,2023年评估结果显示,案件质量整体向好,合格案件占比达55.5%,推动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仍需持续努力。 推动法律援助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法律援助改革的基础。全国依法应设立3248个法律援助机构,但截至2023年,仍有427个地区未依法设立。加强县(区)级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地区机构被撤并后,人员身份和待遇面临挑战。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各地应依法设立机构,恢复撤并的机构,确保机构人员的身份和待遇,特别是在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中,必须改善人员待遇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内部工作机制,推动系统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并理顺法律援助机构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案件管理及加强监督。 提升法律援助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需要配套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尤其是在刑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法律服务等领域。许多地区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重大案件问题,确保法律援助顺利开展。推动网上办事服务规范化,改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使用体验,提升申请受理、审查指派等全流程在线服务效率。提升法律援助经费的使用效益,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法律援助经费的管理使用,确保办案经费不被挪用。一些地区通过动态调整补贴标准,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并与案件质量挂钩,进一步促进高质量法律援助服务的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