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是屠龙少年还是已成恶龙?

胡海儿 2024-03-30 00:55:22

时下,我国各行各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我国既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放开,又不能如朝鲜那样闭关锁国。

于是,我们艰难并努力寻找平衡点。

而客观上,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是在降级的,一方面,经济大环境带来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至少没有增加),一方面,对未来并不乐观的态度,让老百姓更多捂紧了钱袋子。

而社会经济层面,一些实业举步维艰,线下终端商业凋敝,卖场萧条,一些店铺关门转让。

于是,互联网上有种声音,是互联网拖垮了实体经济,是电商,由当初的屠龙少年变成了他当年所屠的恶龙。

以我个人的从业经验来看,我不认可这种观点。

电商模式对实体经济有冲击,但并非拖垮,两者相互融合,已经是既成现实的“趋势”。

先从供应链的上游和终端说起吧。

早年,我就业于火热的商超行业,那时,电商的探路者,EBUY、淘宝已经兴起,但没什么风浪,商超KA,才是实体经济的集中体现。家乐福、沃尔玛、伊藤洋华堂、欧尚风光无限。

2007年中秋节,广东汕头一知名国际连锁大卖场(纯超市,不带百货),一天的销售额300多万元,惊呆了刚踏上社会的我。

后来我从事商超的供应链工作,我想找产品,除了找上门来的厂家供应商以及同行引荐,每年的糖酒会是一个渠道,还有,阿里巴巴这个B2B网站。

我还记得那时,四川和山东的远程连线,由阿里巴巴牵手。

狭隘一点说,以我当时的认知,电商,很好地“辅助”了我的工作,我认为它算是实体经济的助手(那时的我,还没有实体经济的概念)。

慢慢的,360buy有了京东的标识,阿里巴巴集团在淘宝之外,孵化出了天猫。B2C在一个还称作“光棍节”的11.11那天迅速成为了爆款。我们发现,当你想买一件什么东西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在京东或者天猫,要不就是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唯品会上去看的时候,那个勇敢的名叫“电商”的屠龙少年,已经成为可以撼动传统终端巨龙的巨人。

在巨龙和巨人的搏斗中,传统厂家和经销商也在站位。巨龙在多年来给了厂家以及经销商巨大的流量与利润,不可能放弃,而巨人又以砍掉中间环节的价格杀手形象立足,扰乱了统的商业秩序。

于是,在我现在所从事的酒行业里面,2014-2015年,曾出现了很多知名酒厂联手封杀当时行业里面最知名的酒仙网、中酒网、1919、购酒网、也买酒等酒类电商的局面——不供货、不授权、不对其出售产品的质量负责——其实,行内人都知道,这些知名垂直电商的产品,基本都来自于名酒厂的代理商,很多还是区域大商,这些电商,为经销商在酒业低谷阶段,消化了大量的库存。

此一时彼一时,曾几何时还仇人相见的电商与厂家,却又最终紧密走在了一起,开发电商专属产品、给名酒主品配额——没有永远的敌人,顺应趋势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甚至,酒厂纷纷成立了电商部门,招募以及管理电商渠道经销商,还迅速建起了各大综合电商平台的厂家旗舰店,并积极参与双11排名——社会商业模式的变革,作为上游的厂家一定是拥抱的。

其实对于厂家来说,传统渠道也好,电商渠道也好,都是他们的渠道,无所谓好坏,但他们要做的,是管理渠道的秩序。只要秩序管控得好,他们乐于开源。电商渠道是相对好管的,因为透明,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产品的销售信息、价格体系。反倒是传统渠道,是最不好管理价格的,因为不透明,那需要一帮市场人员天天走访市场,明察暗访,层层汇报,斗智斗勇,当然还会产生寻租空间。

你可以看到,对于河南百荣市场、湖南高桥市场、成都华丰市场,现在才是名酒厂家又爱又恨的地方。爱,只能如地下爱情般的爱;恨,却是政治正确的恨。

只要名酒厂家调整好了电商与传统终端、与传统经销商的关系,他们,是乐意大力在电商渠道有所建树的。

酒类如此,我相信众多品类也是如此。

有的人曾经对家乐福为首的传统卖场高额的通道费用痛恨不绝。电商,最初就是那个屠龙少年,举起价格的屠刀砍向了传统商超,让利了消费者,又让利了经销商,而电商企业没有传统企业那么高的房租和人工费用,自然也有空间。所以,很多经销商,其实心内心更愿意给电商平台供货发货——费用低、回款及时。

但如今,电商平台,也逐步成为了当时它痛恨的样子,因商家众多,电商平台的地位提升,加上企业也要盈利要业绩要上市,于是,流量费用越来越高,渐渐地,似乎里当初传统商超的通道费用,差不了多少了。

所以,有的人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我倒是认为,这和电商没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另一个崭新的模式干掉了电商,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商业秩序,那么领头的,很大概率会成为现在的电商巨头的模样。

这是商业社会竞争,资源集中的必然结果,只要把握住了度,并没有问题。过度的,终将被社会淘汰——曾经,某些著名终端压迫供应商成风,除了公司各种收费,其员工也要上下打点,连一个最基层的员工只要掌握了订货这样小小的权利,供应商都得给点烟钱茶水费——这样的终端,现在要么被上游淘汰,要么已经在艰难转型。而我曾经的一位上级告诫我,我招人用人,他不过问,但一定不能招**企业出来的人。

过度了,自然玩死自己。

现在,传统商超,或者说不转型的传统商超,举步维艰,就以成都为例,关了不少曾经牛逼的大卖场门店。

再来说说消费者这端吧。

现在,人们对消费习惯已经在改变,不好说根源在不在电商,但电商确实算是推波助澜。如上文我举例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买东西,首先会下意识地搜索各类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产品丰富,送货到家。这也难怪,追求生活的便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否则,就不会有汽车飞机,电灯电话互联网。

推广一点看,点外卖上美团饿了么,出行打滴滴曹操高德——这不方便吗?确实比曾经,方便了很多。

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适应了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之后,很难回到过去了。

但电商不是万能的,技术还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发展到可以远程体验。对于体验感来讲,电商是无法代替线下实体的——你不能帮我吃饭品尝美味,帮我感受电影院IMax的豪华观影感受,不能帮我去感受春节人山人海的热闹,不能帮我去健身房健身——这些,还得我亲自来。

所以,只有电商与传统线下终端结合,才是目前最好的商业模式。电商可以输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信息,线下,完成最终的体验,包括了消费者最便捷的到店各种体验,也包括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我经常出差,除了省内部分地级市自驾,其他都是动车和飞机,我已经忘了,我有多久没有去火车站或者代售点买过车票,有多久没有去飞机场或者机票代售点买过机票了——手机上一分钟完成的事情,为何还要回忆当初?而住酒店,我基本已经不会到了酒店再订房了,提前在APP上订好,拎包入住。

9月9日不出意外,中超成都蓉城会回到成都,主场比赛,我要购票观战,再也不会像90年代球市火爆时那样通宵排队了,大麦网搞定——例子可能不太恰当,现在的中超,冷清了[偷笑]

说远了一点,回到最传统的商品零售,我认为,有两种业态是潮流趋势。

一种已经成为现实,比如盒马鲜生。到店,是体验,逛街的乐趣以及最新鲜的食材现场加工现场享用;线上下单,也是享受,最新鲜的食材组合,快速配送到住在“盒区房”的你。而商品的不断推成出新,大数据给了盒马鲜生商品团队极大的参考。

另一种,我认为很快会普及,就是带线上配送功能的社区便利店,为上游解决成商品到客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我现在突然想喝啤酒了,APP上下个单,离我家最近的便利店立即给我配送,也许我花生米都还没有炒好,冰啤酒就到了。

至于这样的便利店的商品结构,那是便利店研究的内容,本文就不讨论了。

总结一下,人,始终是追求便利,又喜欢享受的。电商是便利,线下体验是享受,用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就是最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商业模式。

最后,说一下传统商品流通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传统夫妻店、小商小贩。

确实,电商对他们的打击很大,但也许不是最大的——目前高昂的房租,不让很多租店的夫妻店举步维艰吗?不让很多餐饮老板叫苦不迭吗?特别在疫情的当下。

我认为,其实电商是给了这些终端便利的。在疫情封控不能堂食的时候,是什么渠道给了餐饮店订单?是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在人们被困在小区不能买菜的时候,又是谁来帮小贩销售蔬菜水果?有部分是社区团购。

还有,意识觉醒的抖音电商——客人来不了我的店,我就在抖音直播卖货,卖衣服、买水果、卖特产。

当社会发展,效率提高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人的社会角色要发生转变,就像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的发展,必然会让很多手工工人离开生产链条。

我们还应该看到,电商的发展催生了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电商的发展,让很多农产品走出了闭塞的山区,打开了销路;电商的发展,改变了有的农村的面貌,让农村成为了网红的乡村旅游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电商的发展,让很多有才华的内容输出者,拥有了更多增加自身财富的机遇。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革,回到过去,或许会花费很大的代价,我们必须积极拥抱改变,而政府,施加正确的引导,确保社会的相对公平以及加强商业环境管理社会。

这,就是一个有效率,有人情味的社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