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该有差生,为什么现在学校里的差生却越来越多?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8-10 19:50:3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自勉的经典名言。陈老先生生活在建国初期,奋斗在幼儿教育一线,那时候对教育的理解还没有今天应试教育的诸多条条框框限制。然而,在今天,这句话却成了许多老师职业中的噩梦,并饱受指责。不得不承认,今天的教育发展远远背离了陈老先生的期待,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园里却越来越多的孩子讨厌“学习”,甚至于考试成绩逐年下滑,差生越来越多,什么原因呢?

首先,时代进步了,教育观念却没跟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多样化。现在的小孩,还没上学,基本上就把智能手机玩得很溜,甚至超过老人。然而,今天的教育却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电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依然把孩子们局限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关键是教育评价受应试观念影响颇深“一根筋”,固守“精英教育”准则。认为教育就是死读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考试学科,而且门门分数都得好,才能上大学、进北大、清华。

很明显,今天的孩子们思想更加开阔,本来上个世纪的人厌学还是少数,今天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精英教育”理念本身就背离了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所以,教育执行这一理念原本就是个错误。纵观古往今来诸多历史名人,王羲之等擅长书法,李白、杜甫等诗歌传世,苏轼等擅长词赋,祖冲之数学成就卓越,唐寅、吴道子精通绘画……有一位历史名人门门都精通的吗?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代,按照我们今天的“精英教育”理念来培养,只是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还能成才吗?估计有很多,也要被培养成差生。

即使国际上,被誉为“全才”的牛顿,也只是在物理学、数学和哲学领域颇有建树。而且,小牛顿童年丧父、母亲改嫁,读书生活颇为坎坷。却因爱好读书、热衷实验探索而最终没有宝珠蒙尘。放到今天的教育体制里,各科老师各自为政,考试负担亚历山大,各科作业更是层出不穷。牛顿如果生活在当代,他有那么多的科学书籍阅读?只认教书的教育体制允许他自由阅读?允许他不写作业却去捣鼓实验探索?

很明显,今天的教育界把教书看得无比重要,却只是教考试大纲范围规定的书,只重文本,不重实践,这种认知狭隘得很。

封建社会捣鼓科举制度一千多年,也没今天语文这么多的作业、题目去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却可以大量的阅读各类书籍培养思想。今天的语文呢?除了死抠教材里的几篇课文,完成大量的练习题,语文老师当中又有多少热爱读书的?又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读书的价值?很明显,当代的高考语文,读书多的作家们未必能考好,考高分的学子们却是被关在考试大纲范围内大量背书、练习得来的,未必都有精湛的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真要让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们来参加当代的语文考试、让科学家们来参加相应的理化生考试,只怕多数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们的学科认识和思想,是超越考试大纲的。可以说,当代教育界对于学科教育的认知是畸形的!

当下,很多成人的认知里,教育的出路就是学好考试科目,各科都考高分。十年前,四川一位兄弟为了考某某高校的数学专业,硬是跟着参加了十六年高考,年年落榜。当时我给提议:真要热爱并擅长数学,在当今互联网相当发达的时代,为什么不多买点数学书籍,回家研读呢?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想办法跟国内数学领域大家们单独求学啊?如果真有数学天赋,把十六年的时间全部用在数学上,估计当时的数学成就可能会超越很多高校内的教授了。然而,很明显,很多中国人的骨子里,被应试教育观念绑架挺深的。

其实,真正的人才何须门门精通?进北大、清华的道路也不止非要跟着应试教育埋头背十多年糊涂书、做十多年糊涂题的。如同体育教育一样,有什么天赋专心练习什么。爱好读书的,从小跳出语文教材的坑,识字基础上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全力进行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不用门门精通,只要一种体裁写得精湛,能够在国内或者世界文坛闯出一点名堂,清华、北大谁不欢迎?热衷实验探索的,大量阅读各国自然科学书籍,学校不提供,可以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建立家庭实验室,大量实验探索,物理力学、声学、光学、电学、航空物理不用各个领域都有研究,只要一个领域有所成就、有所发现,足以震惊中外,又何须在学堂跟着教书匠们一门心思只知道做题?

必须要承认,今天孩子们面临着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而教育如果非要抱着一些迂腐而固执的偏见,不改革以考试分数评价人的方式,非要把他们关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而不懂得根据兴趣加以引导,他们的活泼好动天性得不到引导,原本有方方面面天赋的孩子也会变得叛逆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