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思路和评审思路是两个专业性的问题,一个是投稿、一个是审稿,很少人把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有人错误的认为投稿就是要去迎合评审们的思路,如有这种想法,纯粹就是拿着作品做赌注。每个书法展赛的主题各有不同,评审风格和导向次次有别,靠猜显然把自己变成“追风者”,如预判天气一样,昨天就是昨天,怎么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明天呢?
无论哪一种书法展赛都有一定的规律,再怎么脱离,也不能脱离笔墨纸砚的综合表达。展赛的主题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每个投稿者所打造出来的作品,也是有共性和特性的。如巧妙的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创作者的追求和评审“期望值”相吻合,如此才是“皆大欢喜”。
每次的征稿启示有几句大家熟悉内容,“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品种多样”,这12字方针是每次展赛的共同要求,展赛又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期望便是展赛的艺术导向。
之一:气势和文雅的结合
写小字取文雅,写大字重气势。小字的作品在大篇章的衬托下,既有文雅的气息,能感受到小中见大;作大字容易取势,往往气势如粗俗只有一纸之隔,气势中也能感受出高雅的底蕴。小字的小中见大,大字中的势存高雅,是对大小书种的两个高标准高要求。书写者的创作追求同评委们的评审标准这两点是相符的。
之二: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另一个要求,国展发展了几十年,作品的尺寸,展赛的章法形式已经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极限。随后便出台了禁止过度染色、过度拼接,这些限制目的就是回到创作的主体上来。提倡形式和内容的相结合,文字功夫深厚者便有了加分项(自撰内容),有一些聪明的选手,创作的思路也发生了改变,便有了“文笔相应”的变化,如用颜真卿的笔意写颜真卿的诗词、苏东坡的笔意写苏东坡的诗词、创作的文字内容又有了扩展,从古诗延伸到画论,让形式和内容融入一体是创作者的追求,也是评审希望看到的。
之三: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国展鼓励“出新意”的作品,这也是12字方针,几十年的要求。临帖目的是为了创作,创作目的就是为了不同于古人,追求出新的趣味。一是考究继承能力,二是考出新能力。20年前,张旭光老师提出了“到位”和“味道”,刚好同临帖出新相吻合。所谓的到位就是继承能力的体现,笔法、字法、章法一眼就能看出师承的主体,局部的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技术上的精准。“味到”又是“到位”之上的要求,写得好看写得像在展赛中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评审又有一个吻合的要求,创作中将各种技巧融合在一起,写出新的气象,别有一番风味。这种趣味称之为味道正是评委们想看到的,也是创作者的一种高要求。
这里要解释的书写有“味道”,并不是表示书写有风格。风格是“味道”之上的追求是完全不能混淆的。对于入国展的书友而言,有“味道”易、有风格难。这一条是创作标准也是展赛的基本要求,国展培训导师和国展评审们非常注重这一点。(弄清楚这一点,自己的作品能不能上展自己是清楚的)
之四:技术与个性的结合
有技术不等于有个性,有个性往往需要有技术作为支撑(江湖搞怪书法除外)。技法成熟写不出个性的原因有很多种,最重要的原因个性审美意识欠缺,缺乏胆量去尝试。其次就是提纯能力不强,掌握了共性的技法,个性的技巧没有将它放大。很多国展老师借用了过渡性风格的法帖作为工具,在不成熟不完善中去找灵感,加上本身拥有技法能力,容易形成一种新的味道。这种技术融合出新的策略,国展评审和国展培训导师都能接受的一种出新方法之一。因此,也引来很多观众的批评,认为这是丑书是搞怪,实际这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
关于评审和国展培训的共同点还有:豪放于与气势、旋律与节奏、轻松与闲适、巧如拙的应用………平衡创作与评审的共同关注的地方,下次再分享。
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以上这些内容属个人的感悟,纯个人的一己之见,肯定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