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的爱好者一定记得littlefinger小手指说过的话:“动荡是通向权力的梯子。”
日本在与西方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后不久,实际上很快就爆发了一系列残酷的内战。 通过这些战争,日本的社会阶层和资源重新整合,同时筛选出一批有能力的人才。这些人往往是来自相对卑微背景的人,如果没有内战的混乱所导致的重新洗牌,他们永远不会上升到自己的权力地位。从这点上讲,日本相对于中国是幸运的!
在此期间,和日本相同处境的清帝国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自己的内战,太平天国,可不同于日本的是,中国的内乱并没有导致社会重组和阶层更替,直到1912年清朝瓦解,但那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中国的一些杰出的人物确实在19世纪中叶从这些内战中脱颖而出,但由于他们的身份是汉人而不是满族人,所以无法发挥实施维新改革所必需的权力。这导致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百日维新都只会是昙花一现。
日本明治维新并非如国人印象中的顺势而为,日本为维新付出的代价同中国一样惨痛,但结果却比中国好的多。
—
这是一个常常被国人忽视的日本历史时期,但日本为建立和巩固明治维新打了4场内战:
第一次长州藩征讨
第二次长州藩征讨
戊辰战争
西南战争(萨摩叛乱)
戊辰战争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日本由此产生了对维新至关重要的关键改革者,他们负责和领导将日本建设成一个拥有现代军队的现代国家。 所有这些人都来自中低级别的武士家庭。 他们的职业生涯建立在戊辰战争的混乱之上。
这些人包括:
伊藤博文- 日本排名第一的政治领袖和改革者
山县有朋 - 日本帝国陆军、海军和军国主义之父
西乡隆盛- 戊辰战争的主要反幕府军事领导人,也是西南战争的领导人
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它们都符合相同的模式:从卑微的武士阶层通过战争完成了阶层跨越。 对这些人来说,混乱确实是一个梯子。 对于日本而言,4场内战和动乱打破了日本僵化的社会结构,打开了有限的上升通道,使维新派开始有机会接触顶层权力游戏。
看过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的话,应该对电影里西南战争中传统日本武士对阵维新后的西式日本军队的场景印象深刻。但与电影呈现的战争画面相反,从戊辰战争起,对战双方都尽可能多地使用西方武器,其中包括现代后膛装炮和加特林机枪。 日本人从这些战争中了解了现代战争的威力并学到了很多关键性的经验,相比同时期的清朝内战,日本已经先一步开始学习近代战争的模式了。
—
在中国方面,清朝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 虽然它持续的时间更长,死亡人数也远远超过戊辰战争,但遗憾的是,战争的结果没有导致如日本内战那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尽管一些汉人精英脱颖而出,比如晚清四名臣,但这些人的能量对于老大帝国来说杯水车薪。
中国的太平天国内战没有造成如日本戊辰战争以后的维新局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太平天国本身的(xie)宗教性质。 天国的领导者几乎完全是文盲,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甚至汉族士人阶层完全站在对立面上。 因此期待现代改革家会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无异于问道于盲。
第二,太平天国失败了,尽管听上去无可避免,但如果太平天国侥幸成功了,就必定会如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一样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大量被压制的人才有机会施展抱负,这其中一定会出现类似日本伊藤博文那样的维新人物。 但遗憾的是,类似的人才比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出现在了击败太平天国的仍然忠于满清的军队之中。 湘军淮军中有许多有能力的领导人,但他们都是汉族人,因此没有机会获得真正的权力。
曾国藩的湘军无疑是击败太平天国最有能力、最现代化的力量,也拥有近代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梯队,左宗棠,张之洞乃至李鸿章都可以和同时期的日本维新人物相提并论。但他们在清朝政治上的地位却无法与后者相比。
湘军是满清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军队
1864年战胜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本可以挥师进军北京并推翻清朝。 他曾任直隶总督坐镇天津,距离北京仅一箭之遥,而湘军是当时整个中国唯一真正能作战的近代军队。
这也可以被当成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其实并不缺乏人才,而且当这些人才被允许行使权力时,可以取得什么成就。
然而…….
腐败的清政府对湘军和曾国藩的防备日重。曾国藩的随行人员中的许多人曾建议他果断行动。 但是......曾国藩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听从劝告,朝廷很快就寻找理由迫使他退休,并数次试图暗杀。
就这样,中日在同样经历了东西文明碰撞导致的动荡与混乱之后,日本抓住了维新的历史机遇,而中国与这个最后自救的时间窗口永远的错过了!
我坚信,如果曾在1864年(戊辰战争前4年)推翻了清朝,现代中国的整个历史将完全不同,而且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