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给予的是“无限机遇”,当今年的进博会“碰撞”上“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跨国企业眼中看到的是“未来”。
在为期六天的第七届进博会上,不少浦东跨国企业的全球高层赶赴而来,虽然不一定是首次来到进博会现场,但他们今年谈及的高频词异常统一:就是“新质生产力”,并纷纷充当起了“推介官”,紧抓中国大市场的新机遇,更提前锁定了2025年进博会“入场券”。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跨国企业核心工作
ABB进博展台上,全球首发的ABB首款绿色高性能压力变送器P-500系列产品最为“吸睛”。作为ABB的旗舰压力变送器系列,P-500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飞跃,独有的“氢盾”技术将为各行业尤其是氢能等新能源行业提供稳定耐用的解决方案;其卓越的控制精度可有力帮助用户实现节能降本增效,通过融合数字化技术并搭载以太网先进物理层技术,实现实时诊断和数字化维护管理,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ABB过程工业业务全球总裁Joachim Braun(博恩)更是当起了现场“推介官”的角色,向各路参观者详细介绍了这款“全球首发”产品的独到之处。
“对我们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ABB的核心工作,因为我们不仅要实现工业数字化,带来创新,还要带来更可持续的运营方式。我们的展台上展示了很多这样的解决方案。”Joachim Braun(博恩)说,“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想要持续增长,就必须关注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实现脱碳运营来达到实现目标。而去碳化通常是通过电气化、数字化来实现的,当然,这正是我们作为一家电气和自动化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新质生产力确实与我们ABB每天所做的工作非常一致。”
从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至今,ABB一直是其积极参与者。相通则共进,进博会为中外企业展示创新成果、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对接提供了优质平台。
“进博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在过去6年里,我们一直在利用这个平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解决方案,包括260多项最新的技术和新的解决方案,也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信心来到第七届,并且还会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推很多好的产品。”ABB过程工业业务中国区负责人蒋海波表示。
记者从ABB展台获悉,该公司已经提前锁定了2025年进博会“入场券”。
同样在进博会上对“新质生产力”潜力无限看好的还有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单国洪。他说,“进博会承载了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的宏大愿景,作为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获益者,武田不断升级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通过挖掘包括基因疗法在内的本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潜力,持续加码中国市场,以国际化创新模式赋能中国医疗创新成果。”
今年是武田制药入华30周年,伴随每一年进博盛会,武田不断升级中国发展战略。2018年,武田参与了首届进博会,展示了多款计划引进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在今年进博会上,武田带来了多款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产品与突破性疗法,进一步凸显了扎根中国、投资中国的长期承诺。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中国政府加速创新药审评审批的政策,借助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自上届进博会结束以来的不到一年时间,武田在中国又连续获批了6个创新产品/适应症。这些创新产品都是登上过往届进博会平台的“进博宝宝”,在进博“加速器”效应的推动下已成功上市落地服务中国患者。
过去,低成本是吸引外资在华投资的重要因素,而现在,从进博会舞台上,可以看到全球跨国企业更看重以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为基础的新质产业能力。
如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携旗下生命科学、医药健康、电子科技三大业务亮相第七届进博会,作为此次进博会新设立的新材料专区的首批展商,默克更是全面展示三大业务创新性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及其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独特优势。
默克中国总裁何慕麒(Marc Horn)表示,“默克在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和电子科技领域的战略协同,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度契合。进博会作为转化前沿创新成果和推动多方合作的‘催化剂’,为展示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和优势提供了重要平台。
记者了解到,默克生命科学不仅整合上下游资源,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投资建设生命科学基础设施,与本土药企共同发展。在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伙伴共探产业融合新机遇的同时,默克还在进博会期间继续拓展“朋友圈”,继续为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连续举办七年来,进博会早已成为霍尼韦尔创新技术成果的首发地、推动高层级对话的输出地和构筑开放合作生态圈的策源地。在霍尼韦尔看来,新质生产力既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又是绿色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正是霍尼韦尔长期坚持的优势所在,而通过参与每一届进博会,霍尼韦尔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对于霍尼韦尔的关注与信任,构建了与更多中国合作伙伴的紧密连接。
“通过进博会我们持续加深和扩大朋友圈,与合作伙伴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超过120项。在第六届进博会上,霍尼韦尔与陆家嘴集团、外高桥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存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中展开广泛合作,共同探索区域内低碳运营的创新解决方案。”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延表示,“当前,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双碳’目标、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霍尼韦尔在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先进项目加速引进中国,
展品推动重大投资落地
在跨国企业眼中,全球最新的商业成果都在进博会上“首发”,体现了中国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
第七届进博会现场,进行了一场“直播”,不仅推动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又一次跨越,更显示出浦东跨国企业在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时的重要作用。
11月9日上午9:50,在远程技术的协助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开启了该院第一例基于5G网络下的远程机器人辅助单髁关节置换手术。在史赛克Mako关节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上海六院张先龙教授邀请西安交大二院王坤正教授共同坐镇位于上海六院的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及手术转播中心,全程参与了同步在六城市七家医院展开的远程术前手术规划会诊及术中手术计划会诊、同步手术演示。此次六地七团队联合组织的“畅联中国6地5G远程多中心手术”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也正探索相关行业标准,更好推广“机器人+手术”,服务国内广大医患。
截至上午11:30,在位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监控显示屏可以看到,这场国内首次实施的“5G▪六地▪七中心”关节置换手术均已顺利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关节外科主任张先龙教授表示,“在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一般也仅能达到85%的准确性,培养一名能够上台做手术的医生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像单髁关节置换这样复杂的微创手术则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机器人手术的应运而生,对于关节外科而言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不仅大大加速了医生的培养周期,而且能够帮助医生标准化、精确化地完成每例手术,以更小的创伤给患者带来更快速的康复。”
进博会现场,史赛克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携手,共同举行了“Mako机器人亚太培训中心”合作意向的揭牌仪式。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携手,共同启动“史赛克亚太智慧骨科示范中心”合作意向的揭牌仪式。
Mako关节机器人自2021年在进博会上“首秀”后,在华之路步步升级,参展进博4年,Mako手术量从首次参展时的1000台快速突破至2024年第四度本次参展的20000台。在第七届进博会上,Mako关节机器人全髋关节置换(THA)4.0正式发布。这是继Mako关节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TKA)、单髁关节置换(PKA)在中国全面落地以来的又一重磅升级。
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张绍斌表示:“Mako作为史赛克的进博明星展品,已经让越来越多中国患者获益于这项革新的技术,彰显了进博的平台效应。未来,史赛克在中国将坚持与产学研医各界伙伴等开展合作,为中国医患带来更多、更高品质的创新技术及产品,满足患者越来越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在中国更广阔市场的可及性。”
诺华是放射配体疗法(RLT)的全球领导者。放射配体疗法是诺华五大技术平台之一,被称为“魔法核弹”,是一种肿瘤精准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2021年,诺华放射配体疗法(RLT)首次亮相进博会,随后几年,诺华连续展示这一先进疗法,引起广泛关注。2023年进博会,诺华利用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形式,通过混合现实头盔显示器动画,演示放射性药物的使用以及放射性配体显像剂和放射配体疗法在晚期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一个月后,诺华宣布投资6亿元人民币,在浙江海盐设立放射性药品生产基地,将这一先进疗法引进中国。2024年7月,该生产基地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26年底投入使用。此项目已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外资项目。诺华放射配体疗法成为进博会“展品推动重大投资及落地”的典型例子。
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表示:“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得以展示我们的前沿创新,促进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并探索合作的机会。我们期待携手各方,将更多创新药物和疗法更快地引入中国,同时扩大这些药物的可及性,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在最卷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浦东跨国药械企业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展品“层出不穷”:勃林格殷格翰将打造500平米吸睛展台全面展示在华加速管线研发、赋能新质发展的“创新蓝图”,如中国药物开发部利用中国创新平台,赋能和加速全球创新药物开发,为“中国关键”战略提供有力药学支持。团队正与多个院校积极合作,探索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生物制药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等,勃林格殷格翰也立足进博开放合作的大平台,展示推动“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成功上市;作为“七届全勤生”,西门子医疗集中展示了近20款前沿科技产品与多元解决方案,其中近10款为首发首展新品。
第七届进博会10日闭幕,而跨国企业带来的“新质生产力”产品却“永不落幕”,将加速在实验室研发、在制造基地加快生产、从“展品”变“商品”,最终涌向中国甚至全球巨大的需求市场。
文字:杨珍莹
部分摄影:郑峰
编辑: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