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篇思考5G为何在最近一年多不再被热捧的文章,反响热烈。大家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确实更感兴趣。
文章解答了5G遇冷的几个原因,从读者们的留言来看大家重点关注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5G在全国推广五周年后实际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没有引发翘首以盼的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二是5G的大范围应用成本很高,这种高成本、大代价最终都由普通民众买了单。很多人将话费套餐从4G升级为资费更高的5G,但网速和使用体验没啥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花了大价钱没达到预期目标,普通消费者却默默承受了代价,大家自然会有点怨言。事情真的如此吗?
先说第一点,5G全国推广应用后到底有没取得相应的成效?
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成效是有限的,5G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但这与5G应用之前宣传的“5G改变社会”、“5G将触发科技升级和产业变革”差距甚远。
这一点在5G建设者---运营商的宣传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历来只见发布消息称完成了多少个5G基站建设,实现了多大区域面积的网络覆盖,却鲜有提及5G的应用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应,产生了多少的社会价值!
2008年3G开始在全国应用,2014年推出4G,2019年5G正式发牌商用。以通信技术应用周期来看,已经商用五周年之久的5G应用期已近尾声,但规模化、有显著经济效应的成果却寥寥无几。
第二点,也是民众在意和吐槽的一点在于,5G的推广应用成本最终都由全体用户买了单。运营商在花费巨资建设5G网络后必然要想办法收回成本。当原本预计的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没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时,5G建设的高昂成本最终只能由2C侧用户承担。
于是我们看到了,5G推出后的这几年运营商都在想方设法让用户升级为月费更高的5G套餐。这一点,运营商也很无奈,但上面有5G转化率的KPI考核,现实又有尽快收回5G投资的考虑,不得已而为之。
更糟糕的是,不少用户在应用中发现5G很多时候比原来的4G信号质量还差,网速更慢。笔者目前使用的电信5G,动不动就只有2、3格信号,坐地铁时手机经常连网页都打不开。
更高的月租费却换来了不及4G的网速体验,5G的到来使得运营商的服务从几年前的“提速降费”似乎变成了“提费降速”。不少人对5G难有好感。
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及应用成本高昂的问题,其实在5G推广之初,相关人士就有所担忧和考虑。当时想的应对策略是先推广,在推广应用中去找应用场景,在普及推广中去分摊、降低成本。
但5G本身的技术特点(波长短,单基站覆盖范围小),以及我们在5G频谱上选择等多种因素,导致以上问题还是未能很好的解决。
曾经高科技突围领域“全村的希望”变成了今天有点尬尴的存在...
所以,现在的定论就是我们在5G方面的科研和大范围推广应用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未必。因为即便没有5G,想实现科技领域的突破、突围,我们很可能会选择其他技术领域进行类似地尝试和努力。而这其中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很难避免的。
在科研应用领域,所谓“先发优势”就是要前期投入高昂成本,付出巨大努力,先一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然后就可以制定相关标准,获得技术专利,后期就可以靠这些标准和专利“舒服地躺着”把钱赚了;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可以免去科研探索方面巨大的研发投入和应用风险,按着前人已走通的、被验证的道路去投入,以低风险、低成本取得确定的收益。但对应的是,我们要给那些科技突破者、探索者缴纳高昂的专利费,按着别人制定的标准来。
这世上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捷径。想成功,想取得突破,早晚要付出代价去尝试、去积累,不是5G也会是其他。
接下来该怎么办?
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向前走呗。建好的5G网络总不能拆掉。尽量把5G在各个领域用起来,或许接下来还能找到新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6G的研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欧美十国已经发表声明抱团发展6G,我们要在吸取5G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了。
至于有人说自己在5G套餐上花了更多的钱,感觉不应该、不值得,那我会告诉你:在任何一个国家,每个国民实际上都承担着科技创新的义务与成本,也同样将享受科技发展突破带来的收益。就像改开四十多年的发展一样,成功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云上新知。
有谁现在还在热论双卡双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