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也来了!全球6大手机厂商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机器人讲堂开课了 2024-12-27 22:05:07

日前,中国知名手机厂商荣耀被爆将入局机器人领域,其全资子公司深圳星耀终端有限公司近期密集完成四笔对外投资。新设立的太原星耀终端有限公司、成都星耀终端商贸有限公司、南京星耀终端有限公司、昆明星耀智能终端商业有限公司四家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50万、100万、50万和50万人民币。

有意思的是,这四家公司业务范围高度一致:除了移动终端设备销售,还包括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照相机及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飞行器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法定代表人均为文洁。

事实上,对于“机器人”这个赛道,荣耀此前也算有过尝试性探索。在2018年,荣耀就曾通过旗舰机Magic 2展示了与猎豹移动合作的“豹咖啡”项目,这是一个基于猎户机械臂平台的机器人咖啡制作系统。

Magic 2 现场操控豹咖啡

在今年11月,针对“荣耀会不会做车、眼镜、下一代的机器人”等问题,荣耀终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智煜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应:这些领域都在研究范围内,主要取决于商业模式和成熟度。不过他也表示,荣耀在最擅长的赛道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今年刚刚发布了自研操作系统MagicOS 8.0,带来了平台级AI使能的意图识别人机交互,为智能终端交互定义了新范式。这一技术积累,或将为其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荣耀此次通过子公司布局四地,虽然投资金额不大,但其战略意图值得关注。从智能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这一最受关注的细分赛道,正吸引着全球科技巨头竞相布局。不同于车企主要聚焦工业制造场景,手机厂商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更多关注家庭服务场景的应用可能。

接下来,本文将梳理全球6大手机厂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与布局。

▍三星:二十余年机器人布局路径与战略转型

在全球科技巨头中,三星较早布局机器人领域,其探索可追溯至千禧年初。早在2012年,三星就在葡萄牙举行的IROS展会上展示了具备奔跑功能的人形机器人Roboray。这款机器人身高150厘米,重62公斤,全身拥有32个关节(不包括手指部分),是三星早期Mahru系列机器人的延续和升级。

2021年8月,三星宣布了一项重要投资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240兆韩元(约2050亿美元),用于提升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的竞争力。同年12月,三星成立设备体验部门(DX),并将机器人业务小组升格为业务组。

2023年初,三星电子首次对外投资机器人企业,向Rainbow Robotics注资590亿韩元,获得约10.3%股份。Rainbow Robotics是由韩国科技院研究员于2011年创立的机器人企业,开发出全球首个商用两足步行机器人"HUBO2",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达104亿韩元。

2023年5月,随着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加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进展,三星加快了在该领域的布局。原本计划推出的首款商用可穿戴机器人Botfit因产品质量和供应链优化的考虑多次推迟上市。

2024年5月,三星解散了负责开发Botfit的约150人机器人业务团队,团队成员可选择回归原部门或调入CTO郑敬勋领导的特别工作组。这一调整旨在加强与三星研究机器人团队的协同,集中精力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三星已将人形机器人视为重要的长期发展方向,计划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制造、零售、家庭和个人等多个领域。通过持续的投资和组织架构调整,三星正在不断强化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小米:从智能家居到工业制造的战略演进

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始于2017年,当时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始进行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前沿科技研究。2021年9月,在特斯拉宣布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后,小米迅速做出反应,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成为国内首个跟进的头部厂商。

小米的机器人产品线逐步丰富。先是推出了与生态合作伙伴追觅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四足机器人CyberDog。后来产品完成迭代升级,CyberDog 2能够像真实犬只一样对人的动作、语音等指令做出自主反馈,并完成包括后空翻、太空步在内的复杂动作。

2022年8月,小米发布了人形机器人CyberOne,这款昵称为“铁大”的机器人展现了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2023年4月,小米在北京亦庄注册成立了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小米集团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产业化的唯一主体。同年11月,小米还参与成立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024年是小米机器人战略的关键年份。今年,小米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的“机器人自动化产线快速重构技术项目”。6月4日,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迁址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并宣布推进人形机器人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小米正在将工业制造作为人形机器人的首选落地场景,战略重心正在从消费级应用向工业应用转移。

▍华为:技术赋能的生态布局者

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就与爱丁堡大学、软银签订协议,围绕AI+机器人开展研发工作。此后,华为在控制系统、巡检机器人、机器人安全防护等领域陆续布局,积累了大量专利技术。

2022年4月,华为与达闼机器人的合作标志着其正式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行业应用创新。2023年6月,华为成立了注册资本高达8.7亿元的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虽然经营范围并未直接涉及人形机器人,但显示出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

华为的布局策略颇具特色。不同于直接投入硬件研发,华为选择通过华为云机器人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2023年9月,华为云首席产品官明确表示,华为的发力方向类似于汽车领域的车机系统,不直接生产机器人,而是通过平台赋能企业进行机器人的制造开发、集成和使用。

2023年11月,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发布,这是华为生态战略的重要成果。2024年3月,华为云与乐聚机器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华为云的盘古大模型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动态规划、多模态信号理解等能力,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已在机器人相关领域获得多项重要专利授权,包括“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方法、装置与机器人”、“一种机器人手臂及机器人”、“一种人机对话的系统和方法”等,这些技术积累为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苹果:从造车转向家庭机器人的战略布局

苹果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机器人技术,当时由现任福特高管道格·菲尔德负责,他聘请了多位高管从事机器人研发,涉及室内无人机到家用机器人等领域。2021年菲尔德离职后,机器人业务转移至家用设备部门。

2024年初,在放弃电动汽车计划后,苹果将家庭机器人定位为下一个重大项目。据彭博社报道和知名苹果爆料人马克·古尔曼透露,苹果多个团队正在研究个人机器人技术,公司内部将这个项目称为“臭鼬工厂”。

据悉,苹果的工程师还在开发一种可以在家中跟随用户移动的机器人,探索将其融入家庭生活的方式。这款机器人可作为移动视频会议工具,未来可能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并为用户提供辅助、娱乐等定制化服务。该项目由硬件工程部门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小组负责监督研发。

从造车转向机器人领域,苹果并非毫无准备。此前在汽车项目中研发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都可能被重新应用于家用机器人,这不仅避免了技术浪费,还能加速开发进程。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高管之间对是否推进这一项目仍存在分歧,目前正在评估其可行性,包括研究先进机器人设备的市场前景,以及消费者的价格接受度。苹果可能借助在移动设备领域的优势,通过机器人技术和AI扩大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影响力。

▍OPPO:探索家庭服务机器人

截止今年6月份,虽然OPPO尚未明确宣布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但公司已在机器人技术上有所布局。2022年的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发布了小布家庭机器人和第三代四足机器人QRIC。

QRIC机器人采用了分布式协同架构,搭载Android、Linux和ROS三个机器人控制系统,具备视觉感知、语音控制、自主导航/避障、复合全身运动控制等功能。

OPPO推出的小布机器人专注家庭服务场景,作为一款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具身智能助手,其最大特点是具备丰富的情感交互能力。该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超过50种情绪类型,并通过8种不同方式做出共情回应,可以实时捕捉用户情感变化并做出恰当的互动反馈,旨在让人机交互更自然、更有温度。

今年,OPPO暂停了XR项目的探索,但并未进行大规模裁员,而是将相关人员调至AI设备和机器人研发工作。这一人员调整可能预示着OPPO在机器人领域即将有更大动作。

▍vivo:技术积累驱动的新玩家

2023年12月21日,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vivo会客厅”圆桌对谈中宣布公司将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他强调,手机行业最适合发展人形机器人,“甚至没有之一”。

胡柏山表示,vivo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大模型技术。作为机器人的“大脑”,vivo自研的蓝心大模型通过持续迭代,将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强大的“思考”能力。二是混合现实(MR)技术,这将赋予机器人出色的空间感知能力。公司计划在三年内推出MR产品。同时,在人形机器人技术架构中占比20%的肢体部分,vivo也有能力逐步完善。

在技术储备方面,vivo已于2023年11月1日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研的通用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BlueLM,以及智能辅助应用“蓝心小V”和自然语言对话机器人“蓝心千询”。此外,公司还推出了面向未来IoT产品的蓝河操作系统,为人形机器人等新战略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虽然胡柏山没有透露具体的产品计划,但vivo在大模型、MR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持续投入,展现了公司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长期布局决心。

▍结语与展望

在这场科技新赛道的竞争中,各家手机大厂基于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

三星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储备,采取稳扎稳打的发展策略。通过内部架构调整和外部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加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其2500余件机器人领域授权专利,尤其是400多件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米则展现出明显的战略转型特征。从最初的消费级机器人探索,逐步向工业应用方向转型。将人形机器人与汽车制造结合的思路,显示出小米对产业落地场景的深入思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体现了其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

华为选择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赋能路线。通过华为云机器人平台和盘古大模型,为整个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而不是直接参与硬件竞争。这种平台化策略既能发挥华为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优势,又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苹果虽然放弃了造车计划,但将目光投向家庭机器人领域,显示出其对消费级应用场景的重视。苹果在传感器、AI算法等方面的积累,以及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优势,可能会为其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

OPPO和vivo作为后来者,都选择了依托自身技术积累切入市场。OPPO将研发重心转向AI设备和机器人,而vivo则强调大模型技术和MR技术的重要性,都显示出中国手机厂商在新兴科技领域的雄心。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布局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形成几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小米等企业聚焦工业应用,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这可能是最早实现商业化的方向。苹果、OPPO等公司重点布局家庭服务场景,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家庭智能助手。华为则通过云平台和操作系统赋能整个产业,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此外,vivo等企业正尝试将大模型、MR等新兴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探索创新应用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突破性发展。谁能在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谁就可能在这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新赛道上占据先机。这场竞争不仅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进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