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挂在嘴边的“竖子”是什么意思?让刘邦大喜,项羽听后秒变脸

阿郑的读书日常 2021-02-02 19:06:42

《鸿门宴》是《史记》中写得极为精彩的一篇,注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唉!竖子不足与谋!……”此话乃范增所言。“竖子”一词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可是此处“竖子”所指的究竟是谁呢?通过对于“竖”字以及该词还有该词的引申义可得出“竖子”一词而是另有所指。

“竖子”一词含义

《鸿门宴》中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致使刘邦逃脱。范增不顾礼仪,当众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其中关于“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有注释解释为:这小子。然而这里关于“竖子”的解释及其所指是不恰当的。

依照书上解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口语中所说的“这小子”,其实是含有鄙视和辱骂的意思的。“竖子”一词,典出《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是魏晋之际的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阮瑀的儿子,曾经登上过广武城,观看项羽和刘邦奋勇厮杀的战场。因为阮籍他对刘邦的人品和才能是极为轻视鄙夷的,所以在这里面的“竖子”就是“你小子”的意思,是带有瞧不起的意味的。

但是“竖子”在古代汉语中是不止一种含义的,在某些语言环境下却不含贬义。其可指代“童仆”。如《庄子·山林》中有:“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杀雁而烹之。”就是在说“庄子的老朋友很高兴他来到自己家,就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再如《后汉书·鲁恭传》中有鲁恭担任中牟县县令时,陪同掾史下乡视察。他们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时,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陪同鲁恭的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所以不能害它)。” 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称赞道:“竖子有仁心!”这里的“竖子”就是对小孩儿的昵称,完全没有辱骂之意,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同时也是对鲁恭治理业绩的赞赏。还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有“公梦疾为二竖子”。这里的“竖子”也是“童子,儿童”的意思。

“竖”字含义及“小子”

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骂人”之意。在《说文解字》中有解释说:“竖,立也。从臤豆声。䝂,籒文竖从殳。”《说文解字注》中有:“竖,立也。竖立,谓坚固立之也。‘竖’与 ‘尌’音义同,而竖从臤,故知为坚立。《周礼》“内竖”郑云:‘竖,未冠者之官名。盖未冠者才能自立,故名之竖,因以为官名,竖之言孺也。’”从“竖”的本义以及以上所举例子之中可以看出:“竖子”的确可以有“小子”、“孺子”的意思,但是并不能够又将“小子”引申为“骂人的话”。

首先,“小子”一词之义可以是谦称。

如《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其次,“小子”也可以指男孩儿。如《诗·大雅·思齐》中:“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意思是说“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红楼梦》第三一回中:“扮作小子样儿,更好看了。”在九三回中也有“带了焙茗、扫红、锄药三个小子。”再次,“小子”可以指学生。如《论语·公冶长》中:“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意思是说“我家乡的那帮学生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再如《论语·阳货》中有:“小子何莫学夫《诗》。”《礼记·檀弓》:“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由此,在诸多的“小子”的义项中,并不含有“骂人”之意。即使是现代汉语,“小子”也并不全含有“骂人”之意。茅盾《杂感二题·丑角》:“这小子的名声太臭了。”中“小子”是含有贬义,但当夸奖才能出众的青年时,会说“你小子真不错!”也是含有褒义的。

总之,“竖子”一词并不等同于“小子”,也不等同于“骂人的话”。

“竖子”所指代的人物

再说“竖子不足与谋”中对“竖子”的理解。

一种说法认为“竖子”就是指项羽。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原因如下。

范增所说的全话“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来看,如果“竖子”是骂项羽,那范增又何必在接下来的一句尊称其为“项王”呢?而且从范增对项羽的一贯称呼来看,范增不可能直接称项羽为“竖子”。范增虽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毕竟是君臣,并且,范增的等级观念也是极为浓厚的,他认为陈胜带头干革命,不立楚王之后为王,而是自立为王,这违背了民心,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该失败。在《项羽本纪》中,范增三次提到项羽,所用称呼都是“君王”或“项王”。《鸿门宴》中有两次,一次是“君王为人不忍”,另一次是“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最后一次则是在范增死前,“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族伍。”所以,范增是一直非常尊重项羽的,即使是在临死之际,也并未放弃君臣之别,在谈话中也并未有斥责怒骂的意味。再者,他在项王面前拔尖刺破玉斗,已经是大为不恭了,以范增的才智,是不会再当面去训斥自己所尊称的项王的。因此,“竖子”并不是指项羽。

那“不足与谋”不是指项羽,是指谁呢?

其实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确说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范增也要他“急击勿失”。但等到项羽答应项伯“善遇”刘邦之后,他就已经不再打算杀刘邦了,等到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谢罪时,项羽还有愧对之意。

因为项羽是个一诺千金的人,鸿门宴上,他果然奉行信用,没有对刘邦下黑手,也正是因为这样,宴上任凭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都“默然不应”。后来范增让项庄以助乐为名,和项庄商议现场舞剑,范增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得不说,项伯的确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但同时,项伯也是个缺乏远见、才智驽钝的平庸之辈。因此在他看出了端倪之后,马上挥剑上场和项庄对舞,成功化解了“夺命剑”对刘邦的生死威胁。所以,这里的“谋”指的是范增和项庄的谋,而“竖子”也只能是指项庄。

其实,“竖子”表面上是在骂项庄,也有暗指项羽、项伯的意味。

范增他足智多谋却一直怀才不遇。在战国时代时,他眼巴巴地看着秦始皇一步一步蚕食鲸吞了六国。这一看,便是七十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七十年,沧海横流,斗转星移,但他早已静久自明,了然于胸。革命的号角吹响后,雄心勃勃的他立马焕发生机,决定出山证明自己。

最终,他选择了项氏集团,并深得项梁器重,而项羽更是尊称他为“亚父”。但是项羽能轻易答应项伯的建议,对眼前的死对头视而不见,白白让其溜走,留下“瓮中捉鳖也能逃”的千古奇叹,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是由于他自我思想的禁锢,他奉行信义、仁德,但正是这种信义、仁德等意识制约束了他,最终成得鸿门宴这个旷世奇宴会。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