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最后阶段,因为周王室权势的衰弱,导致各大诸侯王不再听从他的命令,身份开始称霸中原,先有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又演变到战国七雄,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称霸战争变成了兼并战争。
虽然各国都借这样社会大变动的机会不断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但总是参差不齐的,在那个时候,哪一个国家的武力值更强,军队更多,将领更加优秀,就更能存在得长久,秦国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军队的作战力稳固提升,还有许多大将。
老将王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虽然年龄大,但是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基本每次都能够凯旋而归,在秦始皇实现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王翦在打仗之前有一个坏习惯,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但又不得不选择忍受。
秦国重要将领的成长王翦出生于公元前236年,根据《史记》中记载,王翦的家庭环境十分不错,算是秦国的军功世家,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中生长的孩子,或许天生就会打仗,王翦也不例外,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在外面玩耍,反而喜欢研究兵法。
这样的家庭,又有这样的爱好,所以注定会在将来走上战场,随着秦王嬴政主持政局,王翦就参加了平叛并立下了不小的功勋,所以受到了秦王的重用,因为本身就是长辈,并且表现十分出色,所以他被秦王嬴政尊为老师。
公元前236年,王翦已经40多岁,秦王嬴政见燕赵之间发生冲突,于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派遣王翦率领大军进攻太行山战略要地,另派一队军马夹攻配合,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为后来秦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了七年,赵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老将王翦与杨瑞和再次带领大军进攻赵国,但此时的赵国有名将李牧在顽强抵抗,和王翦形成了长时间对峙的局面,后者知道兵贵神速,长时间拖下去于我军不利,所以想出了一条阴毒的计谋。
王翦买通了赵国的奸细,实施反间计,大肆宣扬李牧要谋反,让赵王对李牧失去了信任,后来甚至还将其杀死,王翦这一条计策从内部除掉了秦国的心腹大患,于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王翦终于灭亡了这个强大的国家。
堪称战神的老将此时的王翦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将军,但他一生的征战生涯还没有就此结束,在追杀赵国逃亡的国君时,秦朝军队一直打到了燕国的西南边境,这个弱小的国家也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险,为了谋求一线生机,燕国上演了“荆轲刺秦王”。
但不仅没有刺杀成功,还让嬴政愤怒无比,最终派遣王翦发起了对燕国的进攻,强大的赵国尚且不能抵挡秦国的铁骑,如今弱小的燕国无异于螳臂当车,即使燕王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也没有平息嬴政的怒火,燕国直接被王翦不费吹灰之力横扫。
在燕国灭亡之后,王翦又接到了嬴政南下进攻楚国的命令,但在王翦看来,这场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取胜,楚国是位于西南地区十分强大的一个国家,虽然秦国在早期和它有几次小规模战役,并且都获得了胜利,但并不代表可以将这个大国一口吃掉。
根据王翦多年的经验判断,要想拿下楚国,必须做长远打算,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王翦就对秦王嬴政提出,起码要六十万大军才可以灭亡楚国,毕竟楚国地广人稠,在数量上拥有绝对的优势,注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但此时在一旁的李信却表示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人,自己只需要20万就可以拿下楚国,嬴政选择了相信,但很快就后悔了,李信所带领的军队,虽然在前线获得了好几次胜利,但随着楚国逐渐诱敌深入,中了对方的计谋,不仅损兵折将,自己还险些回不来。
而此时的王翦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当然有些生气,随后就“告老还乡”,嬴政为了请求这位老将出山,多次亲自登门道歉,表示“现在大敌当前,而士气受挫,老将军怎么忍心弃我而去”,王翦在嬴政的多次劝说之下,终于决定再次出山,前提是60万大军的准备。
嬴政也下定决心,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虽然经过了变法国家力量很强大,但要拿出60万大军也很不容易,除了将四处的兵马全部调回之外,秦王还展开了多次征兵,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
此举等同于秦国的破釜沉舟,这次对楚国的战役可胜不可败,一旦没能灭亡楚国,秦国就会从此一蹶不振,统一全国的愿望就再也不可能实现,权衡之后,秦王嬴政还是选择相信王翦。
就这样,来自秦国的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和楚国对峙,王翦实施稳扎稳打的作战策略,对于楚国的叫骂和挑衅全都置之不理,一心构筑坚固的防御壁垒,甚至多次展开比武活动,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但楚国这一方的情况就不太好,因为找不到战机,高昂的士气也逐渐低沉了下来,因为粮草供应的问题,楚国将领项燕不得不带领军队向东进攻,王翦趁此时率领秦国大军发起进攻,猝不及防之下,楚国军队兵败如山倒,主将项燕子无奈自杀。
这一场战争最终与秦国的大获全胜而结束,而楚国也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领大军攻入楚国首都寿春,这个庞大的国家终于分崩离析,一年之后,王翦横渡长江,楚国领土的江南地区被平定。
这次战争的胜利让中原地区的其他国家再也没有了抵抗秦国的能力,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老将王翦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位老将,就没有秦始皇后来一统天下的盛大局面。
秦王嬴政对王翦自然无比尊重,彼此之间十分了解,除了强大的作战能力之外,秦始皇还发现王姐有一个独特的爱好,也可以说是坏习惯,每次打仗之前,这个坏习惯就要“发作”,虽然秦始皇百思不得其解,但却感到十分心疼,所以每次都没有拒绝王翦。
独特的习惯其实不仅是秦始皇,手下的李信等大臣都发现了王翦的这个习惯,比如在征讨楚国之前,王翦就曾请求秦王嬴政“请赐美宅园池甚众”,换言之,让我出去作战可以,但大王必须提前赏赐我,不仅需要良田和豪宅,还要银两和美女。
这其实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索要赏赐,从前面的几次战争来看,几乎每一次带兵打仗之前,王翦都有讨要赏赐的习惯,并且每一次战争的规模越大,指挥的人越多,要的赏赐就越多。
这一次进攻楚国的时候,王翦不仅要属于自己的赏赐,甚至还向秦王要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地方与豪宅。
嬴政在听了之后,觉得既好笑又心疼,疑惑表示:“你本来就是将门虎子,难道这次打仗回来还害怕自己饿肚子不成”。
之所以心疼,主要是秦王以为王翦对此次战争的前景不太乐观,似乎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有必死的决心,所以才会要先赏赐为自己留后路,这也是每次战争规模越大,王翦要的赏赐就越多的原因,所以无论提出了什么要求,秦王全部都咬着牙满足。
毕竟王翦是自己手下得意的将领,要让对方给自己卖命,仅靠一道命令是不行的,况且是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咬牙给一些赏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正的目的王翦之所以要这么多赏赐,并不是借机敲诈秦王嬴政,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众所周知,兔死狗烹,功高震主在所难免,尤其是自己这样立下汗马功劳无数的存在,今后一定是帝王最大的威胁,所谓伴君如伴虎,王翦必须为自己找好后路。
之所以要这么多的赏赐,是为了让秦王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今后也没有谋反的可能,只要这次战争获得了胜利,自己就会从此沉迷于酒色之中,将来绝对不会成为国家或政治的威胁,不得不说,此举摆脱了对他的怀疑。
而功成名就的王翦最终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在帮助秦王嬴政实现统一之后就选择了告老还乡,将自己此前所获得的赏赐一并带走,开始了隐居山林之间的晚年生活,后续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王翦的选择和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秦始皇去世之后,朝廷内部掀起了一场夺位之争,公子胡亥联合宦官,买通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继承了皇位,对原本的大臣进行了血腥的屠杀,蒙恬等将军也不能幸免,而当时急流勇退的王翦因为早早抽身并未被波及。
参考文献
[1]段国超.秦代之开国勋臣王翦[J].商洛学院学报,2008,(01):97.
[2]文娟.糊涂的聪明人——王翦[J].中学生百科,2007,(36):20-21.
[3]佚名.“贪婪”的王翦[J].高中生,2007,(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