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手只花了300元,最后卖了2.13亿?收藏界六大捡漏神话

千亦评文化 2024-11-14 03:54:30

混迹收藏界有三点不可缺少,一是眼力,二是财力,三是运气。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眼力和运气时,财力甚至可以忽略。

这,就是捡漏!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以小博大,成为业内经久不衰的神话,下面就列举收藏界久负盛名的捡漏事迹,可遇而不可求。

1、鸡缸杯

大名鼎鼎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也被藏友们戏称为“小鸡食米图”,背后是成化皇帝与宫女万氏感人的爱情故事。

图中便是花费2.81亿天价购买鸡缸杯的刘益谦,与仇国仕的合影,当年轰动一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仇国仕的爷爷仇焱之便是鸡缸杯的持有人。

仇焱之是民国时期的大收藏家,1949年他仅以1000港元的低价,购得这只鸡缸杯,1980年拍出528万港元,如今更是和亿元天价划上了等号。

他的捡漏“战绩”远不止如此,比如当年花费800元买的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的雪花蓝大碗,后来拍出370万的高价。

2、山水画页

2010年,来自扬州的民间藏家杭从明,听东北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是吉林通化有一位老人家,在甩卖自己藏品,其中几幅画都是名家作品,文征明、郑板桥、郎世宁等等。杭从明一听,马不停蹄的赶到东北。

到地方后,杭从明仔细观摩几幅画,却发现了不少细节有点儿对不上,他心里拿不定主意。老人家看他犹豫,便又拿出压箱底的物件儿,那是一个破旧不堪的木箱,外面贴着“吉林通化革委会”的封条,里面是乾隆时期宫廷画师钱维城的《山水画页》。

最后一番讨价还价,杭从明花费78万元,将七幅名家作品和这幅《山水画页》全部打包带走。

回到家后,他立刻找到著名书画鉴赏专家蒋文光掌眼。结果前面让他大失所望,七幅名家作品全部为仿作,但那幅《山水画页》上有乾隆留下来的“石渠宝笈”、“石渠定鉴”等八枚衔印,经鉴定毫无瑕疵,毋庸置疑的真品,市场估价达到2500万以上。

3、缂丝陀罗尼经被

2005年,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各式珠宝藏品被有钱人疯狂抢购,但唯有一件“袈裟”无人问津,躺在角落吃灰。打工人秦先生本来就是凑个热闹,但看到这件“袈裟”有些许细节,便花费8万元直接买下来。

回家后他立刻兴奋的检查这件“袈裟”,果然发现了夹层,里面有一件金光闪闪的经被,上印藏文佛经,字作金色,采用双面缂,用细羊毛捻丝制成。再找业内人士鉴赏,众人惊呼这是捡到天大的漏了。

古代的缂丝工艺非常复杂,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这件长2米,宽1.38米的经被光工艺价值就非常惊人了。然后细查其背景,竟是当年孙殿英亲手从乾隆尸骸上扒下来的,后来流落到一位满清遗老手里,他把这件经被缝在了“袈裟”里当作掩护,却没想到被一个愣头青捡了漏。

大相国寺为此专门举行了迎奉和加持仪式,被各大电视台报道,虽是佛家圣宝,但也属于私人物品,秦先生后来还是拿去拍卖了。名声大噪的缂丝陀罗尼经被再也不是普通“袈裟”,直接拍到了7205万元。仅仅两年后,又被买家拿出来参与慈善拍卖,拍出了1.3亿的天价。

4、兮甲盘

杜先生旅居美国多年,爱好收藏却囊中羞涩,实在买不起那些昂贵的大名品,只能在各个小拍卖行寻找机会。2010年的一天,还真被他发现了,一个小拍卖行的青铜盘子,所有人都不感兴趣,他却发现上面有古汉文,果断以约合300元的超低价拿下。

回国之后,杜先生曾以12万元将此盘卖给一个古玩贩子,结果这个贩子没自信,认为是假货又退了回去。杜先生随后不再轻易脱手,而是花了四年时间研究资料,拜访名家,终于给这件盘子证明了身份。

西周兮甲盘,中国古诗的创始人尹吉甫所有,133字的铭文足够一众专家研究到退休,光这一段字的含金量,就不言而喻。

西泠印社在2017年的拍卖中,将这件兮甲盘作为压轴宝物进行竞拍,最后不负众望以2.13亿元的天价落锤。

5、平安帖

王羲之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那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果是一件他亲手写就的书法作品,那得多高的价值啊?《兰亭序》据说仍然沉睡在某个地方,但他另一幅作品《平安帖》却重见天日。

《平安帖》的流传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有史纪录的就有唐代崇文馆、宋代宣和书院、元代柯九思、明代文徵明、清代梁清标等人接手并且细心保存。

但清末民初之时,因为时局混乱,《平安帖》一度失踪。直到1947年,一位名叫赵警忱的北平收藏家闲逛古玩店时候,发现了它。随即他不动声色,仅以5元钱的价格买了下来。

赵家子孙听从赵警忱的告诫,妥善保管了60多年,直到2010年才拿出来参与了嘉德的拍卖。嘉德十分重视,直接以5000万元作为底价开拍,最后拍出了3.08亿元的天价,创造了收藏界绝无仅有的一个捡漏奇迹。

6、《礼部韵略》

2009年,南昌的的王先生在当地一个古玩市场闲逛的时候,在一众书籍里发现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摊主也算半个行家,认为这是一本古籍,但是哪个年代就不太清楚了。王先生二话不说,花费一万元买下。

三年后,著名古籍鉴定专家李致忠亲自鉴赏了这本古籍,无论是从版式风貌、印纸墨色、老化污损等方便来看,毫无疑问的宋代刊本。而且从内容来看,这是一本宋代科举考试时考生必备的“新华字典”,名为《礼部韵略》,刊印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

此书后来被送到国家博物馆进行修复,历经四个月才修复完整。王先生随后果断去参拍,于当年在北京匡时秋拍中拍出了2600万元的高价。

有趣的是,捡大漏的王先生,后来还和一些专家发生了扯皮,专家试图证明这是一件出土的文物,需要上交,但苦于没有证据,就此作罢。

捡漏需要眼力和运气并存,虽不常见,但在人数众多的收藏界却也时常发生,你也捡过漏吗?

2 阅读:2038
评论列表
  • 2024-11-14 21:35

    那几个GG专家把真品说伪作☞从人家手里几十万买走拍几个亿咋提都不提呢?[静静吃瓜][抠鼻][墨镜]

  • 2024-11-16 15:36

    资本开始激活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