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欣赏:麻衣草座亦容身

明矾笑应心 2025-01-15 20:00:43

●释灵澈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赏析】

在我国唐代,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许多的禅僧大德,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诗词酬唱,所以涌现出许多有名的诗僧,释灵澈就是其中之一。

灵澈(746-816),俗姓汤,字澄源,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从小做事认真,喜欢吟诗作对,并拜同乡严维门下学诗,诗名渐起。他常云游四方,结交禅道诗友,当时的诗僧皎然与他交往甚密,皎然的诗意境深远,风格闲淡,禅趣盎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说其成就"在唐诸诗僧之上",我想他们在诗的创作上是相互影响,相互长进的。

皎然对他十分器重,在唐德宗贞元(785-805)年间,他们在吴兴(今浙江湖州)游览,皎然与灵澈高谈阔论,气味相投,相互和唱,皎然对灵澈《归湘南作》十分赞叹,于是把"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惟有湖水无行路"的诗抄写下来,向当时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包佶推荐。包佶字幼正,进士出身,也是诗坛名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与语言。对灵澈的诗才佩服有加,于是灵澈在包佶手下为官。后来皎然又把他荐于李纡。李纾字仲舒,始仕校书郎,德宗(780-805)时累官吏部侍郎。

灵澈作诗可以,当官不是他的强项,因为他性格耿直,书呆子气太重,不会来事,关系处理不好,不但吃不开,还得罪权贵,最终贬职福建汀州。

灵澈官场失意,因他向往自由无碍的生活,就出家当和尚,为越溪云门寺律僧。

云门寺在唐时也是一处风景胜地,许多的诗人游览时都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初唐诗人宋之问在中宗时为越州长史,他游览云门寺时写了《游云门寺》,诗中有"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虹桥转翠屏。"

这时的灵澈无官一身轻,到处云游,结交诗友,诗名越来越响,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京城也很有名气。如刘禹锡的《澈上人文集序》中载:"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看来灵澈确实是一位学识过人、风雅脱俗的高僧。

当时与他接触的人很多,有普通的知识分子,也有许多当官的士大夫。如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韦丹就经常与他书信往来,一次韦丹写了一首《思归寄东林澈上人》诗赠与灵澈。当时灵澈在庐山的东林寺,韦丹在诗中说:"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

韦丹这首诗也写得不错,诗中含有那种归隐山林,向往寂静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厌烦官场应酬。但他却强调说,现在因为公务繁忙,没有一点空闲,整日虚度时光,只希望能够像东汉人向平那样,等儿女婚嫁一类的事情处理完了,就可以出游名山大川,到庐山五老峰和灵澈禅师一起,享受闲暇的生活了。灵澈看了他这首诗,于是就回赠一首。诗题为《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曰: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从诗题可知,灵澈是在庐山的东林寺给刺史韦丹写这首诗的,其诗意当然是根据刺史韦丹的赠诗而写,所以诗的前两句"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说我年纪已经老了,心也就闲了,再也没有那么多的俗事了;我不求什么优惠的物质生活,只要有一件粗布袈裟、一个稻草蒲团也就可以继续修行。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些年来,我曾见过许多的人,他们都跟我谈起辞官归隐的种种好处,可是真正辞官隐退生活在山野林间,我却未曾见过一个这样的人。

当时的社会现象,就是许多的士大夫与禅僧交往,他们在一块谈禅论诗,诗词酬唱,儒释相融,时成风尚。也有一些士大夫爱羡出家人的那种林泉生活,于是就高谈林泉的种种好处,并要归隐山林。这位韦丹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灵澈给他的诗里,把话说得十分的明白,"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上部分人的心态,同时也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而被历代所传诵,这大概就是这首诗能传世的原因。

这正如当今许多人说喝酒伤身,不喝了;赌博伤财,不赌了,但你看那些叫唤得最凶的恰恰是整天沉迷其间的人。官场也是如此,有些人说当官太累,劳心伤神,但大家还是一个劲地往官场上钻营,说穿了还是各种欲望的驱使,使之欲罢不能。

灵澈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高僧大德,但他的生活确实严格遵循着僧人修行的种种规定,我们可以从刘长卿(701-790)写给他的《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的诗中看出,其诗曰:"南地随缘久,东林几岁空。暮山门独掩,春草路南通。作梵连松韵,焚香入桂丛。唯将旧瓶钵,却寄白云中。"

这首诗正是灵澈写《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之后,他要离开东林前往嵩阳,刘长卿为他送行而赠此诗。诗中展示了灵澈的崇禅向佛,一心参禅悟道的生活。特别是"唯将旧瓶钵,却寄白云中"一联,充分表达了旧时禅者行脚四海,求道五湖的生活理念。

刘长卿还有《送灵澈上人》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诗中用平淡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灵澈大师的生活,这是刘长卿失意时路过江苏润州(今镇江),当时灵澈在此竹林寺挂单,两人不期而遇而成忘年之交。刘长卿在诗中说:苍苍翠翠的竹林掩盖着古老的寺院,悠悠杳杳的钟声透过傍晚的云层;你头戴着斗笠,身披着夕阳,朝着远方的青山独自成行。

不过我十分欣赏灵澈的生活态度,"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这是何等的洒脱任运,能在生活中放下一切,心闲天阔,过着麻衣草座的简单朴实的生活。语句朴素直白,但禅意深厚,哲理深远,令人深思玩味。

灵澈的诗确实朴实,如他的《送道虔上人游方》中有"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都是喜闻乐见的好诗句。特别是"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气势磅礴,禅意浓浓,使人读后意境开阔,好似游方名山大川,观赏浮云,置身仙境。灵澈真不愧是有名诗僧,诗句直白朴实无华,但寓意无穷,禅理多多,给人启迪和快乐。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禅不在于说,而是在于实际行动。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