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超越享乐标签,面对杰出子嗣的治国挑战

峯言峯语尔 2024-12-10 10:42:59

〖~~~《·前言·》~~~〗

李渊作为开国帝王,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

他不仅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视野,而且他的出身也为他实现这些抱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李渊的手下从来不缺能干的人才。

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指挥军队,他都有着一支强大的团队,而且他非常擅长利用这些人才,为他的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李渊对手下却有着强烈的防范心理。

这使得他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往往只能信任自己的亲人。

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是能干的人才,真正体现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语。

李渊只需在长安坐镇,他的太子就会帮他处理国事,而他的二儿子和四儿子则在外征战,为他打下江山。

在正史记载中,李渊只需要待在后宫,他的儿子们就会不断地给他带来胜利的喜讯。

武德之治

李渊的后宫生活给了人一种“贪图享乐,不理国政”的印象。

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

事实上,李世民晚年同样拥有不少妃子,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继续有效地治理国家。

如果仅仅因为后宫妃嫔数量来批评李渊,这样的指责显然缺乏说服力。

在公元618年到626年间,李渊并没有闲着。

他忙于巩固李唐政权,虽然在战场上主要由他的儿子们负责,但他本人则专心致志地从事政治工作,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社会治国第一要务便是农业,想方设法让农民们能种更多的粮食。

接着,他就开始搞国家制度建设。

隋朝已经搭了个框架,李渊就根据这个框架,添点东西,去掉点不合适的。

比如,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就真正落实了。

三省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六部是尚书省下面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工明确,国家运转起来更顺畅。

李渊用人也有一套,很多隋朝的官员都被留下来继续干活,这样制度就能延续下去,并且不断完善。

唐朝前期政府效率高,就是靠了这些制度,还有那些官员的辛勤工作。

法律方面,李渊也下功夫。

他让刘文静修订了隋朝的律法,制定了唐朝自己的法律。

624年,他还搞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也更稳定了。

李渊对隋朝时流行的佛教和道教并不是特别感冒,他只让京城留了三所寺庙和两所道观,其他地方各州也只留一所。

这些举措,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官员在这期间功不可没。

还有封德彝,他是个很会做官的人,投奔了唐朝,还当上了丞相。

封德彝有点像杨素,既会讨好皇帝,自己能力也强。

当年王世充盘踞洛阳时,封德彝主张立刻出击,不要给王世充喘息的机会。

后来他跟着李世民去讨伐王世充,李渊给他记了一大功。

在武德时期,李渊的行事风格从封德彝的传记中可以窥见一斑。

有一次,李渊路过秦始皇的墓地,他对封德彝说:“古代帝王造这么大的墓地,消耗民力,浪费国家财物,到底有什么用呢?”

封德彝可是个揣摩上司心意的高手,他马上恭敬地回应:“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自秦、汉帝王盛为厚葬,所以百官和百姓都争相效仿。古代的坟墓里大多藏着珍宝,结果都被挖掘出来。如果死后无知,厚葬就太浪费了;如果灵魂有知,被挖出来岂不是更痛苦!”

这番话正合李渊的心意,他夸奖了封德彝,并宣布从他开始,唐朝的帝王和达官显贵都要实行薄葬。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武德年间,李渊仍然是个一心为国家考虑,希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作为的帝王。

国本稳固是关键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武德期间长安的具体事务是由谁来负责的。

不管是李渊亲自处理,还是李建成代为管理,真正做决策的还是李渊。

他不急不躁的风格,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成熟和稳重。

李渊心里清楚,关中地区受战乱的影响较小,相对容易稳定。

但连年的征战给李唐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除了中原地区众多的对手,还有突厥在外部虎视眈眈。

幸运的是,捷报频传,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平天下的事,李渊根本不用操心。

他想着,等到天下一统,百姓自然就能喘口气,休养生息。

再加上朝廷的努力,唐朝也能像西汉那样迎来盛世。

但要达到那样的繁荣,至少得花上几十年时间来休整和积累。

这期间,得保证政权稳固,不能出什么乱子。

还得确保将来坐皇位的家伙是个干实事的人,不能像周宣帝或陈叔宝那样,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也不能像隋炀帝那样,虽然有治国本事,却不懂实际,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这个盛世,自己只是开个头,真正实现还得靠儿子、孙子,甚至是曾孙。

所以,挑选接班人的事儿得特别小心。

儿子都很优秀的烦恼

从晋阳起兵到唐朝建立,李建成的功绩确实很多,而且作为嫡长子,他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

但在武德年间,朝廷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这些任务大多是由李世民完成的。

皇帝对于功高盖主的武将通常会心存忌惮。

如果武将的功绩过高,皇帝要么找个借口剥夺他们的兵权,要么干脆除掉他们。

但是,如果这个武将正好是自己的亲儿子,这就不好办了。

李渊是个赏罚分明的帝王。

对于李世民的功劳,李渊给予了多次奖赏,甚至最后还封他为“天策上将”,并允许他自己开设文学馆招揽人才,这是只有太子才能享受的待遇。

李渊开始有些担心,他给李世民的赏赐是不是太多了,导致李世民的势力不断壮大,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太子李建成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地位,于是双方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公开。

如果是在普通家庭,作为宽厚的大哥和聪明周到的二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

但李渊已经把这个家庭变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家庭,而且是一个世袭制的家庭,大家长留下的不仅是财产,还有一个国家。

李世民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下。

而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一直辛勤工作,也不可能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地位。

李渊自己也很清楚,即使他对李世民有所愧疚,他也不能改立太子,把继承权交给李世民。

李渊也没办法,为了大唐的稳定,他只能选择继续支持自己的大儿子。

〖~~~《·结语·》~~~〗

在帝王家,儿女亲情是一种奢侈,特别是在父子、兄弟之间。

骨肉相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隋炀帝的孙子杨侗就曾感叹不愿再生于帝王家,是因为他明白,生在帝王家的人,命运不由自己掌控。

有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想顾念亲情,而是他们无法顾念。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