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八),血战香积寺,陌刀之下人马俱碎,拿命赌的步克骑

小龙评历史 2024-09-08 16:10:33

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在最适当的时机没能抓住机会,再想挽回就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和代价,这一仗后,大唐终于收复了他们魂牵梦绕的都城长安,但同样是这一仗后,大唐帝国精锐部队折损过半,从此以后,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碾压式的军事优势成为历史,唐军再也不是那支只能仰望的无敌之师。

事情走到这一步,唐帝国谁也别怪,谁叫当初唐玄宗脑子进水让安史叛军打破潼关了呢?

多事之秋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在马嵬兵变后一路狂奔至朔方军大本营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肃宗的继位算是暂时扭转了唐玄宗仓皇出逃后弥漫在大唐帝国上下的颓废气氛,支持唐帝国的人士也算找到了组织,大量仍心系大唐的忠臣良将纷纷向灵武集结。

唐肃宗李亨也非常清楚以他为核心的本届朝廷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剿灭安史叛军,为此肃宗在与文武百官们商议后,决定以最稳妥的方式反击叛军:唐军第一阶段的核心作战目标是收复都城长安,一切军事行动都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要收复长安可不会太容易,叛军同样知道长安的重要性,负责守卫长安的是叛军中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名将安守忠和李归仁,他们手中握有10万精兵,其中不乏与契丹、奚等少数民族交战多年的精锐骑兵。

肃宗知道,要拿下有如此重兵把守的长安,仅凭他在灵武登基后归附而来的所谓忠义之士和朔方军的留守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把此时尚在河东、河北与叛军交战的郭子仪、李光弼麾下的朔方军精锐调回来才行。

在长安为先的指导思想下,郭子仪、李光弼率5万余朔方军精锐返回关中。

为了保证收复长安战役的顺利进行,郭子仪率军先收复榆林,而后占领河曲,至此,从北边进攻长安的通道被打开,唐军主力可直接威胁长安叛军。

但世间万物皆有代价,唐军收缩兵力准备长安会战,也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河北地区兵力空虚,见唐军主力杀来而纷纷反正归唐的各州郡再次被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攻克,且此番攻占降而复叛的州郡后,叛军以屠城的方式来达到恐怖的震慑效果,事实确实如李泌所料,河北是叛军根基,叛军在此经营多年,如果不能一举将其消灭,让其喘过气来,叛军就会巩固在河北的统治,再想拿下河北可就难了。

河东方向,同样由于唐军抽调兵力准备进攻长安,叛军再次取得战场优势。

在河东、河北重新建立优势的叛军也开始向南进攻,颍川在坚守近1年后被叛军攻克,南阳在苦苦支撑,如果南阳再破,叛军就可以威胁通往关中的漕运系统,让关中的唐军在后勤补给上面临大问题。

总之,唐军拖不起了,收复长安之战必须得加速进行了。

惨败

唐军在打开长安北大门后,也想尝试彻底合围长安,让长安的叛军成为瓮中之鳖,唐军向潼关移动,准备切断长安与洛阳之间的联系。

但要彻底完成合围得有绝对的优势兵力,此时唐军总兵力约20万,且有一部分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而叛军兵力约10万,且多以老兵为主,唐军的兵力优势远没有达到可以碾压叛军的程度。

唐军想迂回潼关将叛军困死在长安的构想很轻易地被叛将安守忠识破,他不断派出骑兵部队攻击准备迂回的唐军,唐军在面对主动出击的叛军时屡屡吃瘪。

几番交手后,唐军胜少败多,连番失败让唐军清醒了过来,将叛军彻底合围的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叛军在三番五次获胜逐渐变得有信心起来,与唐军作战时也变得更加大胆了。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4月,由广平王李俶与大将军郭子仪率领的唐军进至渭桥,与叛军隔清渠对峙。

此番唐军兵力占优,所以叛军一时也不敢主动出击,双方对峙达7天之久。

对峙7日后,郭子仪见叛军开始乘木筏渡清渠而来,遂命令陌刀队准备,叛军过河后,唐军陌刀队立刻上前砍杀,立足未稳的叛军很快被赶回了清渠对面。

但在这时,唐军注意到叛军军阵开始动摇,叛军阵型不稳地向长安城内撤去。

见叛军出现混乱,唐军主帅(一说是郭子仪,一说是广平王李俶)命令唐军全面出击渡过清渠追击叛军。

但待唐军渡过清渠后,叛军立刻以精锐骑兵发动反击,唐军军阵被冲垮,大量唐军在惊慌中跳进清渠淹死。

唐军一路溃退至武功才重新站稳脚跟。

首次进攻长安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也不能说这次进攻毫无意义,它让唐军清晰地认识到唐军在骑兵方面是个短板,如果再战得设法弥补这个短板。

唐军给出的应对之策有两个:

第一,是向回鹘借兵,尤其是精锐的回鹘骑兵。

第二,则是要尽量将战斗地点选在有利于步兵而不利于骑兵的地方。

深思熟虑后,唐军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决战地点:长安城西南的香积寺。

黑云压顶

唐军之所以将决战地点选在香积寺,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该地区地形较为隐蔽,唐军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伏兵作为预备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再次出现清渠之败时,唐军被叛军骑兵冲锋直接击溃整个军阵的尴尬局面。

更重要的是,选择在香积寺附近结阵,则唐军军阵的地势较高,叛军军阵的地势较低,这种地势有利于唐军骑兵冲锋而不利于叛军骑兵冲锋。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9月,经过充分准备后唐军、回鹘骑兵、西亚雇佣兵共计15万在香积寺北完成集结,唐军以李嗣业部为前军、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坐镇中军、王思礼部为后军,回鹘骑兵作为机动预备队。

叛军也将近10万主力全部调往香积寺与唐军对峙,安史之乱以来,唐军与叛军间最大规模的的一场会战即将打响。

开战前,叛军的主将安守忠与李归仁的思路非常清晰,要把叛军的骑兵优势发挥至最大,他们制定的是两轮骑兵冲锋的计划。

首先由李归仁率骑兵冲锋,打乱唐军阵脚后,再以其余精骑袭唐军背后,让唐军在腹背受敌下彻底崩溃。

只是叛军的情报工作没有做好,战斗尚未打响,叛军的计划已经被唐军或获悉,但说实话,唐军与叛军围绕长安已经较量半年之久,双方什么情况大家也都了如指掌了,在如此小的地区摆开如此规模军队对峙,对方大致会用什么战术双方也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唐军获悉了叛军计划不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唐军开了天眼,可以轻松拿捏叛军了。

叛将李归仁首先率军挑战,唐军迎战,李归仁退却,唐军前进,叛军则趁唐军军阵移动之际派出骑兵冲锋,显然,李归仁是想重复清渠之战时对唐军的打法。

叛军骑兵确实有优势,就算这一战术在5个月前刚刚用过,这时候再用也依然有优势,不知是不是当初被叛军骑兵杀出了心理阴影,李归仁假意退却又以骑兵冲锋后,李嗣业的前军开始军阵开始出现动摇。

恐惧是会蔓延的,前军的军阵动摇开始向中军、后军传导,如果唐军整个阵线都被冲垮,甚至不用预先埋伏的精锐骑兵袭击唐军背后了,李归仁率领的叛军就能彻底解决唐军。

眼看着这场大唐帝国砸下血本准备的会战就要以唐军崩溃而悲剧收场了,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手中陌刀寒光凛凛:国家至此,再不拼死一搏更待何时?整场香积寺之战最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人马俱碎

在唐军前军军阵行将崩溃之际,主将李嗣业赤裸上身手持陌刀挡在站在两军阵前,他和率领的唐军陌刀队要进行一场风险极高的“步克骑”的尝试了。

李嗣业,京兆人,年少时便以力大无穷、勇猛果敢著称。

李嗣业少年入行伍,在安息都护府从军,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提拔为中郎将,李嗣业擅使用陌刀,作战时喜欢带头冲锋,在陇西作战时屡屡跟随高仙芝左右,高仙芝灭小勃律国时李嗣业作为前军率先打开局面,怛逻斯之战中,在唐军军阵被阿拉伯帝国军队冲垮时,又是李嗣业率军断后才能高仙芝得以逃出升天。

唐肃宗李亨继位后,也立刻召回了骁勇善战的李嗣业至军中,并称有他一人便可抵千万兵士。

李嗣业戎马一生见过无数大场面,但只有这次他算是直接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唐军能否稳住阵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历史的走向。

面对叛军骑兵的冲锋,赤膊上阵的李嗣业手持陌刀一步不退,历史上一个现象级的画面在香积寺诞生: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陌刀势大力沉,以陌刀为武器作战时没有任何花哨的招式,就是一刀劈下人头落地,在面对骑兵时,骑兵冲锋产生的冲击力反而会扩大陌刀的杀伤效果。

陌刀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克制骑兵的效果,但这毕竟是步兵对抗骑兵,在机动性、冲击力均远不如对方的情况硬抗骑兵,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步兵,这注定是一场赌命的游戏。

李嗣业如杀神般连砍几十名叛军骑兵,陌刀砍杀骑兵时造成人马皆被一刀两断的恐怖效果,鼓舞了唐军的士气,最终在李嗣业赤膊斩杀的带动下,唐军阵脚被稳住,并稳步向前推进。

没能凭借优势骑兵一举冲垮唐军军阵,叛军将不得不与唐军进行步兵对步兵的残酷消耗战。

逆风翻盘

李嗣业率唐军顶住叛军骑兵冲锋后,香积寺之战最残酷的步兵决战也随着展开。

如此狭小的战场根本就不会给双方任何施展任何战术的机会,就是最简单粗暴的对砍、肉搏。

唐军与叛军都明白在双方已经结阵对砍的背景下,谁退一步就是全军覆灭,残酷的消耗战进行了2个多时辰,唐军的兵力优势开始显现,叛军有些支撑不住。

但此时的叛军仍未彻底绝望,他们还有一支预备队,在开战前被埋伏起来的同罗骑兵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唐军与叛军的对砍虽然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但此时唐军也已经军阵混乱,叛军精锐骑兵一出,是很有可能直接冲垮唐军军阵的。

叛军骑兵突然从唐军背后杀出时,郭子仪先是一惊,但他转念一想便明白,在双方步兵已经厮杀成一片的情况下决不能让唐军率先撤出战斗来防御叛军骑兵,因为那样做军阵崩溃的更快。

看清战场形势后,郭子仪果断下令,作为预备队的回鹘骑兵此刻杀出,对叛军骑兵进行反冲锋,以骑兵对骑兵,以预备队对预备队。

唐军与叛军在最后时刻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胜负就在一念之间了。

经过惨烈的对冲,最终唐军的回鹘骑兵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击败了叛军的同罗骑兵。

骑兵对战决出胜负后,回鹘骑兵绕到叛军身后与唐军步兵对叛军进行两面夹击,叛军军阵终于崩溃。

侥幸没在当场被砍死的叛军士兵逃亡长安,叛军中本就不多的长安守军见此情景信心立刻崩溃,开始不断弃城逃走。

叛军的西京留守张通儒见叛军已然成兵败如山倒之势,也放弃长安率领左右向陕县逃去。

唐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收复了他们魂牵梦绕的都城长安。

自唐玄宗在叛军打破潼关后仓皇逃亡巴蜀,到香积寺之战胜利后唐军收复长安,大唐帝都落入“贼人”之手11个月之久,但不管过程有多坎坷,此番胜利至少可以向世人宣称:大唐又回来了。

价码

香积寺之战可谓惨烈至极,在一天的厮杀中,唐军与叛军阵亡人数均达到6万,不过对于唐军来说,即便付出巨大牺牲换来都城长安的收复也是值得的。

唐军收复都城长安确实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于叛军将关中地区的主力全部压在长安,长安被唐军夺回后,叛军在关中再难找到立足之地去对抗唐军,叛军不得不放弃关中,撤往东都洛阳重新建立防线,唐军得以彻底拿回关中,以自己经营多年的关中地区为根本对抗叛军。

长安作为大唐帝国帝都,收复其能产生极强的政治宣传效果,在河东、淮南陷入苦战的唐军在得到长安被收复的消息后士气为之一振,而此长彼消下,长安的光复让叛军一举推平唐帝国的计划彻底破灭,还在前线攻城略地的叛军士气备受打击。

大唐正统的地位再次坐稳,叛军在河东、淮南等地再难有大的动作。

叛军无法拿下淮南,也就无法截断通往关中的江南漕运,江南漕运不断,唐军就可以与叛军打持久战。

但世间万物皆有代价,唐军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与叛军硬碰硬,也直接导致朔方军主力在香积寺之战中折损过大,这让唐军战斗力出现明显下滑,尤其在骑兵方面,以往在藩属和盟友之间来回横跳的回鹘看清了大唐骑兵的真正实力,所以坚定了不必再给大唐当小弟的决心。

唐军在周边少数民族眼里也不再是一支彻底不可战胜的军队,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挑战大唐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香积寺之战前,为了寻求回鹘骑兵支援,唐帝国允诺收复长安后,让回鹘人在长安劫掠一番,如今长安成功收复,回鹘太子叶护找到广平王李俶,要求其兑现承诺。

其实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此时的回鹘已经不把大唐奉为什么天朝上国了,双方只是合作关系而已。

广平王李俶好言相劝,说如今东京洛阳尚未收复,如果现在就劫掠长安,日后收复洛阳时洛阳的百姓就会支持叛军死守,希望收复洛阳后让回鹘人劫掠洛阳,长安和洛阳都是举世闻名的超级都市,对于回鹘这样的边疆游牧民族来说,随便劫掠一个能搜刮的财富都够他们花几辈子的,所以叶护太子也欣然接受,只是洛阳的百姓可要倒霉了。

为了平定安史叛军,大唐帝国已经拿自己都城里的百姓当筹码进行交易了,只是进行过这样的交易,即便平定了安史叛军,大唐还是原来的大唐吗?

受益人

在唐军与叛军血战于香积寺之前半年,洛阳城中出现了一件天大的事,整场叛乱的始作俑者,自封为大燕皇帝的安禄山,死了。

安禄山死的很难看,是被其子联合其信任的太监乱刀砍死的。

安禄山为了取得唐玄宗信任,曾认杨玉环为干妈,他也因此间接成为唐玄宗的“义子”,但他这个儿子打了“老子”一个措手不及,把整个大唐搞得七零八落。

以当儿子起家的安禄山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中,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自立为帝,但安庆绪的才能显然不及其父,伪燕政权的洛阳分部开始离心离德。

安庆绪弑父篡位与香积寺之战唐军成功收复长安以一种极为神奇的逻辑对一个人产生了重大利好,这个人叫史思明。

作为安史叛军集团二号人物,安禄山给史思明的主要任务是守卫老巢范阳。

范阳所在的河北地区在安史叛军经营多年,其对这里的通知更加稳固,但安禄山在的时候,史思明不敢有非分之想,毕竟安禄山一路攻城略地,没有安禄山安史叛军就没有稳定天下的机会。

但如今安禄山死了,其子安庆绪虽名义上是伪燕政权的皇帝,但其能力不足本就不能服从,再加上长安的陷落让叛军安庆绪分部实力大打折扣,史思明所率领的范阳分部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实力较强者。

随着向西向南进军的计划失败,安史叛军集团的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退守河北而不是问鼎天下了,这样一来史思明的力量事实上得到了加强,安史叛军集团内部的动荡正在酝酿,史思明的时代即将开启。

史思明,这个存在感不高的叛军二号人物,他在史书中的形象仿佛是安禄山的影子,他是谁?他从哪来?他如何一步步做大,他是否真的只是安禄山的附庸,要想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史思明,我们得回到安禄山出场时的名场面:偷羊。

那个因为偷羊而差点被杀的卑微之人,到底是安禄山,还是另有其人?

3 阅读:524
评论列表
  • 2024-09-19 17:00

    写个故事有真有假。比说书的还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