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15块钱吗?”
1977年的冬天,这句话是我第一次听到,也是几十年后再次响起时,我最难忘的一句。
那年,我刚提干做了排长,穿着崭新的军官军装,回家过探亲假。回到村里的那一天,天冷得刺骨,地上的霜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母亲早早站在村口等我,远远看到我,眼圈就红了。
“当了排长了,真有出息。”村里人围着我,七嘴八舌地夸着,连隔壁的王婶都跑过来看热闹。
母亲拉着我的手,紧紧不放,嘴里念叨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我笑着答应,可心里却有点酸。母亲老了,头发白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深了。四年多没回家,这一切竟让我有点陌生。
进了屋,母亲赶紧端来热水让我洗手,又忙着给我做饭。我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想着,等这次探亲假结束,我得多寄点钱回来,让母亲少操点心。
一连两天,家里都很热闹,亲戚邻居们听说我回来了,纷纷过来串门。大家都说我有出息,可我心里清楚,排长的工资也就每月52块钱,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
第三天早上,我吃完饭正准备出门去老街转转,看看多年没见的发小,刚到院门口,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哎,老哥!”他喊了一声,走上前来。
仔细一看,是王建民。
建民是我小学的同学,小时候关系不错,可后来他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回村里务农。我们两个已经很多年没见了。
“建民,你啥时候回村里的?”我笑着问。
“回来有些日子了,听说你当排长了,特意过来看看。”他说着,眼神却有点躲闪。
我心里一咯噔,觉得他不只是来看我这么简单。
果然,寒暄了几句后,他低头挠了挠头,声音压得很低:“老哥,能不能……借我点钱?”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开口借钱。
“咋啦,家里出啥事了?”我问。
建民叹了口气,抬头看着我,一脸苦相:“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嫂子快生了,家里一分钱都没有。我是真没办法了,才来找你。”
他说得可怜,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可又有些犹豫。
那时候的15块钱可不是小数目,足够一家人吃喝半个月。我的工资虽然不低,但探亲假带回来的钱大部分都留给了母亲,也就留了20块钱在身上应急。
“要多少?”我问。
“15块,15块就够了。”他伸出一只手,眼巴巴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里是有些戒备的。村里人都知道建民爱说大话,做事不太靠谱,可看着他那可怜的样子,我还是心软了。
“行吧,这钱我借你。”我从兜里掏出一张十块和一张五块递给他,“等我回部队后,你记得把钱还给我妈。”
建民接过钱,连连点头:“放心,老哥,我一定还。”
这事儿很快就过去了。
探亲假结束后,我回了部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早就把建民借钱的事抛到了脑后。
第二年春天,母亲给我写信,说村里有人欠了债,撇下家人跑了。信里没提是谁,但我隐约觉得不太对劲。
后来听村里人说,跑的人正是建民。他欠了一屁股债,连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就跑到外地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五味杂陈。
那15块钱,我本来就没指望他能还,可他连家都不顾,实在让我心寒。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1979年,我再次回家探亲。
村里的变化不大,熟悉的老街,熟悉的邻居,还是一副旧模样。只是母亲又老了些,走路的步伐也慢了。
我陪着母亲去赶集,路上听人说建民回来了。
“听说他这几年在外头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回来还盖了新房子呢。”村里几个大婶议论着。
我心里一动,想着既然他回来了,那15块钱是不是也该有个交代了。
几天后,建民果然找上门来。
那天傍晚,我正坐在院子里帮母亲择菜,远远看见一个人影,穿得光鲜,手里还提着一包东西。
“老哥,听说你回来了,特意过来看看你。”建民笑呵呵地走进院子,把手里的东西放到桌子上,“这是从省城带回来的点心,给老嫂子尝尝。”
母亲赶紧起身招呼他坐下,热情地倒茶递烟。
建民坐下后,和母亲聊起了家常,可一字没提那15块钱。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也没开口,想着等他走的时候再说。
等到建民告辞,我送他到门口,试探着问了一句:“建民,那年我借你的15块钱……”
“哎呀,老哥!”他打断我,笑得有点尴尬,“你还记得啊?”
“当然记得。”我盯着他,语气有点冷。
“其实啊,那钱我早就还了。”他一本正经地说,“还给你妈了。你可能没听她提起过吧?”
我愣了一下,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建民走后,我进屋问母亲:“妈,建民当年还过钱吗?”
母亲一脸疑惑:“啥?他还钱?我咋一点印象都没有。”
听了这话,我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建民根本没还钱。
我没有再提这件事,既然他不打算还,我也懒得计较了。
后来听村里人说,建民虽然赚了点钱,可人品没变,连亲戚都不愿意借钱给他。他的生意也做不长久,欠了不少债,最后又回到了村里。
几年后,我再次回家探亲。在村口偶然遇见建民,他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多了几道风霜的痕迹。
他远远地看见我,低头装作没看见,转身走了。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15块钱早就不重要了,可这件事让我明白,有些人可以帮一次,但永远不能指望他会记得你的好。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借钱这件事,不过是让我学会了看人心。
相比那15块钱,我更珍惜的是部队里的战友情谊,那些一起扛过枪、挨过饿的兄弟们,才是真正值得托付一生的人。
建民的事,我早已经放下了。只是偶尔想起,还是会感慨一句:钱丢了可以再赚,但人心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