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城市大洗牌,这一轮最受益的是内陆城市!

张梓轩说事 2024-09-10 11:00:08

前几天国资委开了个会议,时隔25年再次重提“西部大开发”这项超级工程。

这个决策,很重要。

表面上看,只是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

但更深层次的意图,大家想过没有:

为什么时隔这么久在这个时间节点重提了?又为什么是西部?

西部大开发的背后,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先明确告诉大家的是,全国城市的格局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重塑;

这一次,我们要拼的不仅是国运,更是城运。

而城运之下,它带来的更深远影响,正是一场将事关所有人的财富大洗牌。

西部为什么重要?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就会明白:

首先是整个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就占到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1%;

而1996年的时候这些地区加起来的总人口才占到全国人口的29%,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潜力巨大。

再往前追溯十年,我们的总设计师就提出过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一个,就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全国大局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先发展带动后发展,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又要联合沿海城市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所以25年前,国家首次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直到2007年的8年间大力投入了国债、预算内资金和部门资金共7300亿元,并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超过1.5万亿元;

使得西部地区的GDP一路从1.66万亿飙升到4.75万亿,年均增速11.6%,超过全国同期的增速水平。

可以说,成渝能有今天的发展,显然也离不开当时这一长期性的战略。

所以事到如今重提战略,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说,将是一波不小的重大利好。

只是,落到现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间节点上去重新提出,显然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带来的意义也将更加重大。

比如对于各位来说,我认为就有2点就需要去重点关注起来:

第1,是事关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本轮新的西部大开发,第一条就强调了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

这里的新兴产业,除了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之外,更包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像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仍然有增长的空间。

也就是说,大家所关心的被承压的就业和收入,也会在这次战略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只不过当下我给到大家的一个建议仍是,要秉持着“大城市开小店,小城市开大店”的理念思维,这样做生意才会更加顺风顺水。

第2,是事关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力度。

这里,大家可以代入我们当前和老美的贸易战,为什么老美迟迟不肯降息,不也有为了打压我们拉动经济“三驾马车”的意思嘛:

也即投资、消费、出口。

本来,我们今年来的重心就是放在拉动消费上面,但为什么始终还是刺激不起来,正是因为它太依赖于经济基本面好转;

也因此,我们不得不先把眼光转向投资和出口,而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也在持续增强的当下,西部地区的战略腹地功能也就必须进一步被凸显出来;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这次大开发中将去大力推进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及沿线地区的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通道建设等;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高水平的铁路建设,把亚欧大陆连接成为一体,并从战略上去绑定中亚和中东的能源矿产,或者说更进一步绑定欧洲的消费市场。

从这个层面,对大家来说,出海,同样是一个风口。

而出海之外,这也意味着,西部地区的潜在机会,终于等到了蓄势爆发的这一刻!

只不过你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一共有12个省区市,所以当下显然也不是所有城市都会在这轮的大开发中吃到红利。

其次,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提,也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利好西部城市;

一批内陆城市,同样会因为这次战略的提出而被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你可以理解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心,要逐步从沿海转移到内陆来了。

为什么这么说?

刚刚也提到了,我们经济的三驾马车,对外出口,在老美的一举之力下,受限了。

而过去,我们的对外出口,又恰恰是在沿海城市重点发展起来的。

所以,及时地转移阵地,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

像上次我跟大家提过的第三次大基建,我们开启了运河时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因为运河修建和连接的省市,都集中于内陆城市。

至于利好在哪,一方面,运河出海,同样能把我们当下的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外,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更进一步,就是打通贸易链条,那肯定是利好我们被承压的出口的。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拼命挖运河,实际上也是这个西部大战略框架下的举措:

一边,打通内陆地区的漕运;

一边,又降低了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

——用运河水系将内陆地区与大海相连,这样就能扫除阻碍中西部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这些举措,大家乍一听好像很遥远,也跟我们普通人扯不上关系;

并不是这样的。

想想这两年房价下跌,救市为什么救到现在都是昙花一现,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大家的收入不见涨。

收入不见涨,资产价格又一直在跌,当然没有冲动消费冲动买房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大规模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大规模地启动基建,从沿海重心转移到内陆来,通过出口和新的投资建设驱动,在这些地区先一步解决就业和财税。

本质上,也是在启动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押注的是国运,更是城运。

所以各位,我们只有跟着时局去变化,去把握住大国大城下经济发展的命脉,方才能及时转向,找到那座最适合自己根植发展的价值城市,以及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价值标的。

最后,再简单聊聊城运。你会发现:

从运河时代的开启第三次大基建时代的来临,到这次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重提,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情——

一批城市,将会在城市格局的重塑下,重新承担起属于它们的历史责任。

而一批城市,又将会因此而被不断地虹吸掉价值,最终在城市竞争中成为优胜劣汰中的那个“劣汰”。

如何说?

你可以理解为,国家定位在哪,也就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点和天花板在哪;

比如说同为四线小城,为什么鹤岗就没落?为什么马鞍山就排名第一?

因为能有幸被砸钱砸资源的地方,是永远不愁没发展的。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存在也是在做这个界定,未来即使要抱团发展,砸入更多政策和资金的前提,也一定是优先于能够辐射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市。

之前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所以像这次的西部大开发,成渝这两座城市获益的程度,也一定会更优先于其他区市。

具体到楼市里,也是如此。

未来很多中小城市,会在这种战略性的虹吸中持续性地流失掉产业和人口,逐渐被淘汰掉,这些城市里的资产也会变得没有价值;

而最后能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一批城市,循着国家队目前救市的终极大招——收储去库存,被列入重点收储的60多个城市就是你可以去重点关注的。

只不过这60多个城市里头,又分第一第二第三梯队,不是每个都是在当下值得投标的,而是需要去综合评定。

0 阅读: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