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底,面对华东地区日渐严峻的形势,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夜不能寐,就连白天的时候都会紧盯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出神。
自从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反动派就一直将山东视为战略要地,不惜将24个整编师、共计46万人的部队部署在这里,其中被誉为国民党“五大主力”就有三个:邱清泉的第五军、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胡琏的整编第11师。
此时,主持山东地区军事工作的正是陈毅,可面对敌人的大规模进攻,这位戎马20余年的老将军却也显得独木难支。
毛主席自然是了解陈毅艰难处境的,甚至多次当着众人的面感叹道:“是时候给陈毅同志找个帮手,不然怕是要吃败仗的”。
于是在不久之后,毛主席与中央军委的同志们经过商议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撤销新四军番号,山东军区、华中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野战军部队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则担任副司令员”。
在中央军委下达这个指示之前,粟裕的表现一直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是深得毛主席青睐的。
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带着3万余人的部队,硬生生扛住了反动派12万正规军的轮番进攻,歼敌5.3万余人,创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军事神话。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才决定将他派到陈毅的身边,协助指挥山东地区的对敌作战。
1947年2月1日,山东、华中两支部队正式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作战指挥所。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指挥所刚刚组建完成,作为野战军“二号军事人物”的粟裕却频频遭到下属的顶撞,甚至还有一些将领在大会上指着粟裕、毫不客气地批评起来。
那么,作为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为什么不能服众,完全“镇不住场子”呢?
又有谁公开顶撞过粟裕呢?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陈士榘。
1946年12月中旬,彼时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尚未正式合编,国民党反动派便集结了25个旅兵分四路进攻苏、皖地区,甚至还公然叫嚣道“要在1个月内结束苏北战争”。
听到敌人如此大的口气,陈毅、粟裕当即率领各自的部队南下,只用了5天时间便歼灭敌整编第69师,后来又重创敌整编第74师、第28师,消灭了他们四千余人的有生力量。这便是著名的宿北战役。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陈、粟二人率军南下之时,却被反动派的第26师钻了空子,在鲁南一带长驱直入,占领了包括卞庄、向城在内的大片地盘。
等到宿北战役结束之后,山东、华中野战军高层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应敌之策。
而粟裕率先提出,要集结兵力去追击溃逃的敌整编第74师。
话音刚落,身为山东军区参谋长的陈士榘当即站起身来,毫不客气地反驳道:“现在敌人的26师大摇大摆长驱直入,不给他点颜色看看怎么行?”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会议陷入僵局。
对于这两个意见,陈毅还是更偏向于支持陈士榘的,毕竟敌74师机动能力远胜于我军,要是一味追击的话,恐怕并不能达到彻底歼灭的效果。
而敌26师呢,占据着卞庄、向城一带,就算他们望风而逃,我军也能够趁机收复失地。
于是,心思缜密的陈毅宣布暂时休会,打算私下里找粟裕做思想工作,向他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等消灭敌26师之后,在反过头来找机会打74师也不迟。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休会的当天晚上,陈士榘在没有告知陈毅的情况下,竟私自给中央军委发去了电报。
不久之后,毛主席便发来了回电。
“敬电悉。主力似不宜分散,如放弃七十四师不打,似宜集中二十五个团左右兵力于鲁南地区,歼灭二十六师,迫退冯治安部,然后相机出淮北较为有利”。
或许是觉得这短短的两句话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担心粟裕解不开心结,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再次发来一封电报,说明了支持陈士榘建议的缘由。
“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你们必须集中第一、第六、第八、第四、第九、第十各师及一纵、警旅等部,并有必要之部署准备时间,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歼灭战。第一仗似以打二十六师三个旅为适宜,因该师系鲁南主力,该师被歼,全局好转;若先打冯部,则恐一时不能解决鲁南问题。究应如何,望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而当粟裕看过这两封电报之后,也支持了其中的决议,便带队与山东野战军迅速北上,用19天时间痛击敌26师,歼灭反动派正规部队及地方武装共计5.3万余人,缴获24辆坦克、200多门火炮、474辆汽车,取得了大捷。
除了陈士榘之外,宋时轮也曾当面顶撞过粟裕。
1947年8月7日,正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的刘邓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朝着皖、鄂、豫交界处的大别山秘密转移。
按照毛主席的想法,只有刘邓大军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进逼南京、武汉等国民党军事、政治重地,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部署,为北方的解放军减轻压力。
为此,毛主席在电报中着重提到:“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形成,直出大别山”。
而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一支12万人的部队千里行军,必然会遭到敌人的阻拦,于是又命令华东野战军部队为其保驾护航,阻拦偷袭的敌人。
当时,身为华野第10纵队司令员的宋时轮奉命率部抵达梁山县一带,在黄河南岸摆开阵仗。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第五军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便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将华野10纵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彻底堵住,准备将其一口吃掉。
等到侦查员带回这一情况之后,宋时轮也是心中一惊。
要知道,第五军是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坐拥3万兵力,华野第10纵队只有2万多人,而且又是深陷包围的情况下,一旦开大必定损失惨重。
在这个危急时刻,宋时轮来不及向上级汇报,便下达了向黄河北岸转移的命令。
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避免和敌人硬碰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然而在转移的过程中,敌人毫无预兆地发动了突袭,导致10纵首尾不能相顾,虽然最终主力部队得以脱身,但仍有一部分战士和支援前线的当地老百姓没来得及突围。
当毛主席得知这一战况之后极为生气,毫不客气地在电报中痛斥宋时轮:“私自北渡,极为失误,应当自省”。
看过这封电报,宋时轮不免陷入委屈之中,整个人也有些消沉。
而在之后的济南战役前夕,粟裕在军事部署会议上给各纵队分派任务,轮到宋时轮时,粟裕按照部署说道:“由第10纵队负责阻击,为主攻部队争取时间和空间”。
话音刚落,宋时轮犹如被点燃的火药,当即反驳道:“又是打阻击,10纵需要休整,恐怕不能接受任务”。
战前抗命可是兵家大忌,粟裕也有些恼火,便出言批评了几句。
谁知宋时轮再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情绪,拍案而起:“我干不了,把我撤了吧”。
瞬时间,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静静看着粟裕和宋时轮二人。
最终会议暂时中断,而听闻消息的毛主席发来电报,果真要撤掉宋时轮的军职。
好在粟裕不计前嫌,及时出面为他担保,才让毛主席收回了这一命令。
在之后的济南战役中,粟裕改变策略,由宋时轮率10纵在西线担任主攻,运用炮火、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战术,与东线配合全歼敌守军10万余众。
那么,在华东野战军成立前后,粟裕为何频频受到下属的顶撞呢?
只能说他的资历太浅。
粟裕在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彼时他只不过是个警卫队的班长,跟随部队抵达井冈山之后,最高也只不过是个师级的参谋长,根本没有任何担任一支部队军事主官的经验。
而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他不慎被子弹击中,只能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
等到伤势痊愈后,中央红军已经踏上长征之路,粟裕只好留在南方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直到1937年国共再度合作,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毛主席和中央的其他同志们都以为,粟裕已经牺牲。
由此可见,在整个红军时期,粟裕都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时间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才算崭露头角,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等职务。
而在同一时间内,陈士榘担任八路军115师参谋长、滨海军区司令员,宋时轮担任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可以说二人与粟裕不相上下,他们的资历甚至比粟裕还要高得多。
也正因如此,面对一个晚辈的指指点点,他们免不了会有些心高气傲。
而且在很多时候,粟裕在进行战略部署时,只管下达命令,却很少解释其背后的用意,从而导致误会的发生。
就比如说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夕,按照原先的部署,华野第9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奉命率部前往沂水地区。
可就在大部队已经朝着沂水方向走出几十里后,粟裕却突然打来电话,要第9纵队停止向沂水前进,返回坦埠占领制高点。
得知命令有变,心直口快的许世友当即发起了牢骚。
“你们就知道在地图上指一指、点一点,然后就给部队下达命令,但你要知道,当兵的都是靠两条腿走路,你们随便改一个点,战士们就要跑断腿!”
这番话说完,许世友也来不及听对方的解释,当即摔下电话。
当然,对于首长的命令,许世友还是不折不扣执行的,只不过是借着接电话的机会,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罢了。
这种情况在华野内部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948年底才出现了转变。
当时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华野主力部队即刻南下,像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样,直插敌人的大后方。
而这时,粟裕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要求集中兵力在淮海一带打一场大的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再向南转移也不迟。
毛主席看着这封电报,经过一连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回电道:“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于是在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准备之后,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了。
这场战役涉及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共计60万兵力,声势极为浩大。
而粟裕顶着巨大的压力,沉着指挥,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就吃掉了黄百韬第七兵团的10万兵力,壮大了我军的声威。
一直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后宣告结束。
国民党为了彻底控制淮海地区,投入了7个兵团共计80万兵力,甚至还有轰炸机进行空中支援,却没有想到被粟裕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溃不成军,损失了55万之众。
而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反动派的精锐损失殆尽,全国解放也已是大势所趋。
毛主席甚至激动地发布了一份声明:
“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于粟裕本人来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在军中的声望也达到了巅峰,昔日顶撞过他的陈士榘、宋时轮、许世友等将领也由衷地对他钦佩起来。
都这么牛比,粟裕在华中时,山东野战军倒是打几个胜仗向中央报捷啊!连战连败,待粟裕到来,才彻底扭转颓势,转而连战连捷。你还说山野的战将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