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老乡:民国时期泰县第十区的周庄

吉利社会 2025-01-10 03:00:35

最近,我拜读了海安老区振兴公众号翟慧娟女士撰写的《民国初年区乡制中的海安三区》一文。文中详细叙述了民国时期泰县(海安)区域行政区划调整状况,颇感兴趣。

《民国初年区乡制中的海安三区》一文叙述(摘编):辛亥革命后,泰州按照民国政府通令实行州改县,泰州从此称泰县。随后,按照民主共和的理念,泰县所属区域也随之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民国元年(1912年),泰县将全境分为四十八个市乡,十五个区。原海安巡检署下属的三个区:第九区曲塘,第十区谢王河,第十一区海安。

下图“民国时期泰县图”,图右红色部分为今海安区域。(来源:“头条”《泰州区划变迁图》)

(民国时期泰县图 )

《民国初年区乡制中的海安三区》记载:泰县第十区的周庄乡包括以下村庄:周家庄、范家庄、史家套、韦家套(庄)、吴家庄。以上五个村庄现位于孙庄街道仁桥村西部的原范庄村和陈港村全境。

从地理位置来看,上述区域属于民国时期泰县东南部的“边陲”,下图中第九区与第十区交界红五星处(笔者标注。来源:“头条”《泰州区划变迁图》)。

(民国时期泰县十五区图)

今孙庄街道陈港村、仁桥村西部的原范庄村,民国时期隶属于泰县第十区的周庄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孙庄人、老区文史研究爱好者,对文中有关民国泰县第十区周庄乡演变,结合老区地名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加以淬炼,予以佐证。

孙庄街道办事处西约1000米处有一条古老的、南北走向的河道“谭港河”,开挖年代不详。笔者依稀记得,上世纪60年代,该河道是乡村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有运货木船、鸬鹚捕鱼船,甚是繁忙。由于水上交通的发展变化、地域变迁,河道堵塞,大多都已填平。现存一段在孙庄街道境内北起谭港(仁桥)公墓,南至栟搽河,政府多次疏浚,作为区间排水通道,至今一直沿用。

据资料考证,以此河为界,民国时期河西隶属于泰县,河东隶属于如皋。位于孙庄街道仁桥村12组的“如泰桥”(海安岚水农场所在地),是当年如皋县和泰县“搭界”桥。原是一座小木桥,后桥身腐朽,桥梁倒塌。为方便人们出行,2018年3月在原址重建了“如泰桥”。民国时期泰县第十区周庄乡位于如泰桥以西。

(孙庄街道境内“如泰桥” 徐进华摄)

民国20年(1931年)《江苏省泰县田地注册证》载明:为给证事兹据本县第(空白)乡人民张某某声称有田地一所坐落韦家庄处契载计田四亩……以凭执业。落款:中华民国二十年二月,证书编号:第三六五九,盖有“泰县第十区???(部分缺损,疑为:区公所)”红色方章。可证韦家庄(套)属于泰县第十区。

(民国20年《江苏省泰县田地注册证》 作者摄)

民国时期区乡制中的区与乡,不同于今天的区镇。论规模,区或许有相似之处,而乡则比今天的镇小多了,略相当于今天的村,甚至更小。例如,泰县第十区的周庄乡大约相当于今孙庄街道1.5个村的规模。这些乡名,都是由所属庄堡名称淬炼而来,集聚了官民智慧,所以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有些乡名至今仍被沿用,百多年来绵延不绝。

(韦家庄位置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仍然记得老地名周庄乡。原周庄庙宇已荡然无存,但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依然挺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叙说周庄乡古老的历史

文化。这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文化赓续,更是文化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进步。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孙庄街道 马永勤 张怀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