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沈醉拜访顶级刺客:我在你家埋伏了三天,怎么没抓到你?

赢梯说事 2025-01-17 04:54:19

1935年,一伙人气势汹汹的冲进了上海赫德路,将一座平平无奇的公寓包围的水泄不通。

“给我盯紧了,一只苍蝇都不能放出来!”为首的人是国民党上海法租界的行动组长沈醉。

能让沈醉亲自出面的,自然不是什么小人物,此人正是前段时间策划暗杀蒋介石的顶级刺客华克之。

这次行动沈醉信心十足,认定华克之已然成为自己瓮中之物,然而等了三天时间,沈醉等人熬得眼睛都红了,却根本没看到任何人从里面进出。

一怒之下,沈醉便带人冲了进去,可他们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到华克之……

此案也成了困扰沈醉47年的谜团,多年后,沈醉有幸和这位顶级刺客碰面,这才揭开了当年的谜团。

华克之究竟是怎么从他们眼皮下面跑掉的呢?

亲自策划谋杀

华克之原名华皖,于1902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曾信奉“三民主义”,后来在好友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加入了共产党。

他原本可以毫不费力的混个官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可是时代的困境让他无法独善其身,因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和那些征战沙场的战士不同,华克之最出名的事迹,便是几度刺杀国民党要员,还能毫发无损的逃脱。

1931年,华克之和战友们计划刺杀宋子文,他们提前打听好了宋子文的途径路线,选择了人员最为混杂的上海北火车站。

只要杀掉宋子文,他们就可以迅速混入人群,趁乱离开,外面也早已经安排好了接应的人。

他们的计划几乎天衣无缝,行动开始之后,华克之趁乱朝宋子文开了几枪,确认其倒地后,便扔出了烟雾弹,趁乱离开了。

此时人群已经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得四处逃散,华克之毫不费力就混入其中,逃了出来。

原本以为第二天一早就能看到宋子文死亡的消息,没想到宋子文竟然没死,死的是和他穿着相似的秘书唐腴胪。

这次任务失败让华克之懊恼不已,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直接改变计划,准备刺杀蒋介石。

刺杀蒋介石

1934年,他们在南京成立了一个报社,每天都发布一些“支持蒋介石”的报道,因此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关注。

华克之和战友们顺利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座上宾。

1935年11月,南京高层准备在湖南路的会议厅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华克之当即断定,刺杀蒋介石的机会来了,他当即和陈惘子、张玉华等人制定了详细的暗杀计划。

会议当天,孙凤鸣携带枪支弹药,以及“自杀”所用的毒药,以记者身份潜伏其中,以待时机。

可没想到的是,孙凤鸣一直等到最后,等到全部领导大合照的时候,蒋介石也没出来,失去了最后的时机,他决定放手一搏。

他当机立断掏出枪,朝着其中一人连放几枪,而这个倒霉蛋就是汪精卫。

紧接着,孙凤鸣连声高呼“打倒卖国贼”的口号,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孙凤鸣牺牲后,其余人等的身份也暴露了,国民党行动迅速,将他们全部逮捕了起来,唯独华克之逃脱出来。

为了逮捕华克之,沈醉亲自带人包围了他在上海的公寓,守株待兔等了三天三夜。

可他们硬是没能等到华克之出来,沈醉心思敏锐,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带人冲了进去,结果房子里空无一人,华克之早已经不知所踪了。

沈醉也懵了,他们这三天连眼睛都不敢眨,一直死死盯着这里,华克之究竟是怎么逃脱出去的呢?

不过当时容不得沈醉思考,上级任务催得紧,他们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华克之的追捕中。

不过此后华克之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任凭他们如何寻找,也再没有找到他的踪迹。

华克之的“易容术”

1983年,沈醉作为文史专员终于有幸得见这位顶级刺客。

见面前他曾在脑海中描摹了很多遍华克之的模样,是长满了大胡子,还是满脸刀疤呢?

可一见面,沈醉就懵了,华克之看上去文文弱弱,十分普通,这么普通的人当年究竟是如何逃过去的呢?

两人交谈过程中,沈醉问出了这个问题,华克之顿时大笑两声,问道:“在见到我之前,你们真的知道我长什么样子吗?”

这可问住了沈醉,因为华克之确实和他所见的照片上不一样。

“你们看到的照片根本不是我,是我故意放出去迷惑你们的。”

沈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当年蹲守的根本不是华克之的住处,这也是他们等了三天却一无所获的原因。

当时华克之知道国民党正在四处追捕他,便偷偷偷偷改了容貌,他蓄了胡须,戴上眼镜,又制作了一副假牙,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样貌,混在人群中掏出了国统区,去往了解放区。

后来华克之一直潜伏于地下工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身份,换一副样貌,凭借这样的易容手段,华克之多次躲过了国民党的视线,为革命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醉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后来无论他怎么追查,都没有再查到华克之的线索。

不过因为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此时两人已经不再是针锋相对的敌人,便也算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1998年,华克之因病逝世,享年96岁。

参考信源:百度百科:华克之

红岩春秋:传奇英雄华克之

党史纵横:华克之的奇人奇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