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 12 月 12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下令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在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后,张、杨通电全国,阐明了扣押蒋介石的原委,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救国主张,以期得到国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1935 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制造了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而蒋介石却仍旧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继续 “剿共”,这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强烈不满。
张学良在陕北 “剿共” 战场上屡遭失败,受到蒋介石的责难,同时他也受到全国抗日形势的影响,开始寻求出路,并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共接触。杨虎城也因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失去信心,在中共的争取下,与中共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初步协议。
张学良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均遭拒绝 。1936 年 12 月 4 日,蒋介石亲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队全部开赴陕北 “剿共” 前线,否则就把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调离陕甘,由中央军接替 “剿共”,张、杨二人的劝谏再次被蒋介石斥责。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应张学良邀请,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协助解决事变。周恩来等与张、杨共同努力,经过多次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 “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的承诺。
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 “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12 月 22 日,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最终蒋介石基本接受了西安方面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条件。
12 月 25 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后将其长期软禁,杨虎城也被迫辞职,出国考察。西北地区 “三位一体” 的局面被蒋介石逐步瓦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了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抵御外侮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促使蒋介石意识到团结抗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必须放弃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有着不同的悲惨结局:
张学良
被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后,便被蒋介石扣押软禁。这一软禁就是长达数十年,从大陆到台湾,他先后被囚禁于多地,失去了人身自由,其政治生涯也因此戛然而止。
漫长的幽禁岁月:在软禁期间,张学良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失去了与外界的正常联系,无法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和军事事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生活,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可想而知。直到 1990 年,张学良才逐渐恢复人身自由。
杨虎城
被迫出国考察: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辞去职务,前往欧美等国进行考察。然而,他内心始终心系祖国的抗战事业,渴望能够早日回国为抗日贡献力量。
回国后遭囚禁杀害:“七七事变” 爆发后,杨虎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携眷返国。但蒋介石却指示军统首领戴笠将其扣押,先后被囚禁于南昌、长沙、益阳、贵州息烽等地,最终在 1949 年 9 月 6 日晚,杨虎城和儿子拯中及秘书宋绮云等人在重庆戴公祠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其秘书一家以及杨虎城的幼子、幼女等也一同遇难,结局十分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