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在四大野战军中很弱,可关系大后方,为何不派将领支援呢?

深更读过去 2024-07-05 09:34:57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的几大野战军,可以说数西野最弱了。五大野战军成立初期,西野兵力是最少的,仅有两万多人,而且装备最差、补给最难,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然而又数西野压力最大,毕竟要独自面对胡宗南集团,还有盘踞在青海、宁夏、甘肃的10万马家军,以及榆林的邓宝珊所部,胡宗南更是扬言“三天占领延安”,虽然这话有点大言不惭,也可见双方实力还是差距不小的。

当然,更关键的是那里有延安。西野要保卫中央机构的安全,稍有不慎,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初在抗战胜利后,中央为了抢占东北,那下的本儿可大了,当时各解放区共抽调 11 万部队、2 万多名党政军干部及技术干部奔赴东北。

那么,既然如此,中央为何不派兵甚至一些战将支援呢?

如果要派兵或者干部支援的前提就是近,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是临近的晋绥,晋察冀以及晋冀鲁豫都面临诸多困难,他们不是后方,本身就面临着敌军的疯狂围攻。尽管敌人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了,还改为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但不代表其他地方解除警报了。

就在敌军疯狂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时候,还有几十万大军也在进攻山东解放区。可以说全国各地的解放区都不轻松,压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毕竟守卫延安的兵力太弱,因此,在延安保卫战的时候,中央就决定让陈赓的兵团西渡黄河来到延安进行支援,不过这个计划在最后改变了,陈赓最后是南渡黄河进攻豫西去了,也就有了后来经典的“豫西牵牛”之战,陈赓兵团与刘邓和陈粟大军在中原和山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另外,陕北本身就不是富裕的地方,经济落后,工商业基础薄弱,政府财源困乏,甚至农业也不能自给。抗战的时候经历了严重的封锁和包围,于是八路军359旅才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

现在,数十万的部队都在陕北,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后勤保障是个问题,在大西北作战的同时,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贺老总,压力自然是不小的。如果再加上支援的部队,恐怕到时候吃饭穿衣都会是问题。

那么,如果大兵团支援不可能的话,派遣一些军事干部不是不可能,怎么也没有呢?其实,压根也没有那个必要。

如果五大野战军对此的话,那么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点星光黯淡了。毕竟,西野除了彭老总的元帅,许光达大将外,上将只有七个,分别是王震,贺炳炎,张宗逊,甘泗淇还有周士第,彭绍辉以及杨得志。其中周士第和杨得志还是后来才由华北赶来支援的。

这主要是和西野起初的部队构成有关系,谁都知道这是贺老总部队的底子。可抗战时,120师在开辟了晋西北根据地后,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大后方,其中359旅更是去屯田去了。那么打仗的机会少了,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是影响会很大。

其实当初中央也曾打算给彭老总支援一些猛将,但遭到了拒绝。

毕竟,西野起初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不在于缺将,这不是根本问题。而且,西野起家的时候,兵力不足,如果真的派将领支援,那么如何安排呢?

西野的将领,很多都是跟着贺老总从红军时期一起走过来的,经历的大战、恶战也不少。不能说因为司令员换成彭德怀了,就被换掉或者弃用。其他将领本身在所属的野战军也都是心腹爱将,甚至缺一不可,没必要让别的将领支援。

况且彭老总也不是这样人,当初廖汉生和贺炳炎与彭老总“顶牛”,双方在磨合过程中产生摩擦,贺老总还赶来对他们批评教育。

即便如此,彭老总也压根没有放在心上,他本身也是一位有血性的军人,甚至还自我批评,光明磊落,最终将帅和谐。

当然了,西北野战军在解放大西北作战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勇猛将领,像大家熟知的张宗逊,许光达,王震,彭绍辉,贺炳炎,罗元发,黄新廷等将领都是来自西北野战军的。他们个个威猛,打仗绝对是一把好手。

0 阅读:36